第二屆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新聞動態
    綜合新聞

    第二屆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討會在線上召開

    發表日期:2022-06-30  作者:  點擊:[]

           6月24日,第二屆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討會在線上召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Nico Heerink教授,烏特勒支大學Gideon Bolt助理教授、林艷柳助理教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馮淑怡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崔璨研究員等參加會議。Nico Heerink教授與馮淑怡教授共同主持研討會。

           烏特勒支大學Ids Baalbergen從網絡治理的視角探討了中、東歐移民群體住房困境的形成機制。他結合政策文件和相關主體的訪談內容,分別從制度和策略兩個方面,對形成相關住房問題的問責模式和利益特徵進行了分析。

           華東師範大學穆學英介紹了流動人口的社會經濟屬性和流出地對其流入地選擇和住房結果的影響。她研究發現,不同「地理出身」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存在顯著分化,流入地的城市等級不僅對流動人口的住房產權取得有直接影響,還發揮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南京農業大學張財經立足於農民工市民化,從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給的視角分析其對提升農民工居留意願的作用,並結合研究結論提出諸如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應、針對性供應等政策建議。

           南京農業大學孫杰在研讨中聚焦住房保障政策對提升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重要作用。她研究認為,戶籍制度已經不是制約流動人口申請公租房及提高社會融合度的關鍵因素。但由於相關保障房申請附加條件的存在,即使是已取消戶籍制度的制約,流動人口申請公租房的門檻仍然較高,並因此制約了社會融合進程。

           南京農業大學任廣鋮匯報了關於農村流動人口非正規就業情況對其城市融入影響的研究。研究發現流動人口正式就業能夠提高其公民參與的持续性、促進其社會融合。同時,更長期穩定的就業合同,能夠進一步提高公民參與持续性和社會融合水平。

           南京農業大學王詩雨從流出-流入地視角探究家庭生命周期對流動人口住房結果的影響。研究發現,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階段,流動人口實現住房的動力機制以及最終的住房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家庭生命周期對流動人口住房結果的影響在不同的流出地和流入地群體中存在顯著的異質性特徵。

           瓦赫寧根大學曹蔚禕從區域、城市和社區等不同的空間尺度,分析不同族裔的荷蘭居民在住房成本方面的異質性特徵。本研究旨在揭示住房歧視的作用機制,為住房歧視問題给予實證。

           瓦赫寧根大學劉彩霞構建了神奇混居影響難民社會融入的理論框架,結合對19位難民的深度訪談內容,對三個荷蘭神奇混居社會住房項目與普通性社會住房進行了比較。初步研究發現:神奇混居對難民的語言習得、社會網絡構建、社會參與等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於在內部(如公共空間)及外部環境(便利性設施可達性)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神奇混居社會住房項目在促進難民融入上存在顯著差異。

           會議期間,參會師生討論熱烈,碰撞出了持续的學術火花。本次會議旨在顺利获得探討中荷兩國公共住房政策對不同移民群體城市住房的影響,評價創新的公共住房項目對不同移民群體社會融合的影響,以實現改善兩國移民群體住房條件和社會融合水平的目標,對於我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城市住房供應政策改革和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等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條:研究院赴重慶、湖北調研社科研究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工作
    下一條:研究院聯合召开全國「土地日」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