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深度學丨南農智庫專家②:堅持「人民至上」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二十大報告深度學丨南農智庫專家②:堅持「人民至上」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發表日期:2022-10-27  作者:  點擊:[]





堅持「人民至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財產權益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常委、黨委組織部部長、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吳群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开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增強「歷史主動」堅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命題。

       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雖然「留村」農民在不斷減少,但仍有約18% 左右「進城入鎮」的農民並沒有真正共享城鎮化的紅利。與我國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相比,我國農民群體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需重中之重給予關注的低收入群體 。為此,要從「一個融合兩個完善」上補齊影響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充分實現的體制機制短板,即構建有利於城鄉融合开展的新型城鄉體制,完善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具體來講,就是要構建高水平高標準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城鄉要素高效有序流動的機制,暢通城鄉經濟內循環通道,做大做實鄉村產業與農民土地財富蛋糕,在深化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中,注重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宅基地資源的作用,不斷釋放宅基地用益物權的效能。同時,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真正讓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得以充分實現。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郭貫成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k8凯发(中国)要貫徹新开展理念,構建新开展格局,有助于高質量开展,這就要求k8凯发(中国)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1)推進農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开展適度規模經營。(2)持续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一方面,以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為原則引導入市收益科研、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拓展集體成員收益分配方式,綜合考慮農民居住、就業等情況,以現金分配、物業經營、產業支持等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3)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是逐步剝離加諸於宅基地對於農戶的社會保障功能,顯化宅基地的資產功能,提高農民土地財產性收益。二是進一步對宅基地進行確權賦能。第一时间要持续穩妥推進農村房地一體的權籍調查與確權登記頒證。其次要賦予農戶宅基地更多的權能,充分體現宅基地的用益物權。此外,還需要逐步放寬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範圍,激發宅基地流轉機制活力,提高農民宅基地流轉收益。三是要切實尊重農民自身意願,切實保護農民土地權益,顺利获得民主協商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和問題,使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惠及廣大農民,得到群眾支持。



完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 姜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k8凯发(中国)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面對各種風險考驗,需從制度源頭出發,統籌推進、系統治理,全面提升耕地保護制度效能,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與重點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始終從基本國情出發,把耕地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放鬆,加快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黨委政府、集體、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等共同參與的糧食保護新格局,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在加強耕地保護的同時,切實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償支持,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在耕地保護過程中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糧食等農產品供應能力,也要守護好重要農業自然文化遺產,傳承好中華優秀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加大耕地質量建設與生態修復力度,創新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助于耕地利用方式向綠色高效轉變。走和平开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耕地保護在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基礎上,同時為全球資源保護、糧食生產和食物供應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以文化遺產夯實文化自信之基,在歷史文脈中增強歷史主動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副院長 路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开展道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歷史、文化、軟實力和國家形象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提法。「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中華優秀綿長而悠久的文化傳統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开展歷史,蘊含着中國人義與利、家與國、內與外的價值判斷,體與用、理與氣、善與惡等辯證範疇,以及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思想觀念。在文化自信這一社會語境下,認識歷史、承繼傳統、提高文化軟實力最終都服務於國家形象這一時代命題。從歷史來看,文化遺產攜帶着獨特的時代印跡,像黃河、長江、長城、大運河這類巨型文化遺產甚至可以通約為中華文明形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其有一致認同的身份標誌,成為顯著的文化標識和精神圖騰。而k8凯发(中国)當下要做的,就是要充分挖掘這些文化符號資源,梳理其歷史文脈,將其作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構建中國形象的「宏大文化空間」。從世界視角來看,這也是展示中國本土文化、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手段,既有助於世界對於中國和平开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也為解決「世界向何處去」给予了中國智慧,更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底蘊给予了文化支持。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展現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馬賢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既是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也是處理經濟與生態系統關係的真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國家开展戰略的突出位置,繪製了一幅自然系統和經濟开展協同並進的新畫卷。實踐證明,十年來我國生態保護和經濟开展已經初步形成了「和諧共生」關係。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出加快开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及持续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具體任務。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仍要繼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需要藉助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提升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用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促進生態系統質量上升和生態空間佈局優化;用創新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保護國家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用頒佈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豐富母親河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用持续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藉此彰顯負責任的大國風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研究的新坐標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歐維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是k8凯发(中国)黨繼承和开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精華,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促進經濟开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統一,這深刻揭示了自然,社會和經濟开展的普遍規律,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开展的根本大計,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k8凯发(中国)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內在要求,立足國土生態空間保護修復與生態系統服務可持續性研究,努力有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开展之路,圍繞「雙碳」、开展方式綠色轉型、環境治理召开相關模式和制度研究,探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徑,為推進世界可持續开展给予中國方案;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指引,深化並紮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補償制度等研究工作。以誠樸勤仁的科研行動,為讓優美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進而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取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南農人的貢獻。



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着力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郭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开展。召开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對完善和开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意義重大。一是推進經濟低碳綠色轉型开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开展理念,顺利获得產業結構調整、空間佈局優化、區域利益共享等完善重大生產力佈局,持续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二是持续推進區域統籌協調开展,落實主體功能區开展戰略,研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开展路徑,探索江海聯動、陸海統籌、跨界協同的空間治理政策,構建高質量國土空間體系。三是完善鄉村振興與鄉村治理政策,依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城鄉融合开展、鄉村產業振興和鄉村空間治理的系列制度體系,構建美麗宜居鄉村典型模式。四是研究推進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探索生態產品多元可持續的價值實現路徑。五是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建設,強化耕地「長牙齒」保護等資源環境底線制度體系,探索自然資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評價,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



「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亟需「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諸培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给予了新政策路徑。近年來,為有效遏制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加劇趨勢,國家實施嚴格耕地保護政策,對耕地依法改變用途實行「雙平衡」措施。然而受限於種糧比較收益較低、耕地保護生態服務價值和國家糧食安全價值等正的外部性難以內部化等因素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耕地利用主體響應耕地保護政策的內生動力不足,阻礙了耕地用途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加劇了耕地保護紅線壓力。為此,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出發,耕地保護在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同時,還應該從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出發,為耕地保護给予內生動力。一是要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开展適度規模經營以及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提高耕地種糧主體產出效益,削減種糧比較收益低下對於耕地轉用的刺激效用;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間橫縱結合、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的耕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業三產融合开展實現耕地多功能價值,拓展耕地種糧主體增收空間,激發耕地保護內生動力;三是要明晰耕地「三權分置」中的各項權能內涵及其從屬關係,理清耕地所有和使用者利用、保護和管理中權責利關係,有助于耕地保護責任與義務落到具體主體。



優化工業用地配置 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王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堅持把开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工業用地是各項實體經濟生產活動和健康運行的重要載體,精準高效配置工業用地不僅有利於創造高質量的產業开展空間,支持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還有助於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奮進新徵程,精準高效配置工業用地,應考慮以下三方面:一是提高站位,強化認識。立足新階段、認清新形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築牢有助于高質量开展的思想基礎,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堅定走工業用地集約化、內涵式利用之路。二是優化增量,精準供給。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出讓體系,探索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混合式」彈性出讓、「空中」+「地下」立體式開發利用等,以用地功能混合和空間分層實現產業开展所需各類密切關聯功能的立體複合高效利用,持续引導產業空間量質齊升。與此同時,立足區域產業體系結構,聚焦「補鏈固鏈強鏈」環節精準用地供給,引導補齊環節短板,強化產業體系優勢。三是盤活存量,有機更新。有序推進存量用地深度調查,摸底低效閒置用地實情,對應區域產業體系需求,依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序推進、規範管理」方針,探索運用合同履約或安全、環保、能耗標準等多重措施,實施淘汰落後、招大引強、質效提升,以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存量用地效益,疊代有助于工業用地有機更新,助力產業體系升級开展。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wdT7R2Xo6JKe055CAxHvMQ





上一條:郭貫成:關於完善我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的對策建議
下一條:郭傑:耕地「三位一體」系統保護路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