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地區土地資源配置與優化程度的表徵,城市群區域土地利用及配置將在政策影響下發生重構,土地利用效率的優化程度成為評估該政策績效的重要內容之一。基於此,梳理城市群設立與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論關聯機制,明確其內在作用機制及其空間分異顯得尤為必要。該研究第一时间從城市群設立的政策路徑出發,構建了城市群設立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論分析框架,探討了圍繞公共服務供給、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的中介作用,以及圍繞地理、制度、經濟差異的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以國家級城市群規劃編制的批覆與實施作為「准自然實驗」,基於2009—2020年全國24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利用交錯雙重差分模型檢驗了城市群設立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最後基於3類作用途徑的中介效應檢驗、基於「中心-外圍」的多類型空間距離異質性效應檢驗進行了影響機制分析。研究發現:①城市群設立對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該作用效果在國家級城市群設立後得到延續與加強。②國家級城市群設立對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公共服務供給、產業集聚、技術創新3類中介效應;在政策時點調整後僅存在產業集聚與技術創新兩類中介效應,且作用效果與國家級城市群設立一致。③國家級城市群對土地利用效率的促進作用隨地理空間距離增加、制度距離的分割表現出增幅被略微抑制的空間異質性;在政策時點調整後該促進作用表現為僅隨經濟距離增加而被略微抑制的空間異質性。基於以上結論,提出進一步依託城市群資源調配加強區域公共投入,契合產業集聚與科技創新合理分配產業佈局與分工協作,強化區域體制改革與一體化建設實現區域均衡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中介效應;雙重差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