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和無廢城市」研討會順利舉辦-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新聞動態
綜合新聞

「垃圾治理和無廢城市」研討會順利舉辦

發表日期:2022-06-22  作者:  點擊:[]


(與會專家)

       6月20日,由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主辦的「垃圾治理和無廢城市」研討會順利召開。來自英國艾塞克斯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研院、南京南郵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顺利获得線上的方式進行研讨。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常務副院長馮淑怡致辭,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軍主持研討會。

(馮淑怡  李長軍)

       馮淑怡院長對參加研討的專家及線上參會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歡迎與感謝。她指出,隨着全球城市的快速开展和擴張,垃圾問題成為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城市的治理難題,也是全球環境治理研究中的熱點。近年來,中國對於垃圾問題愈加重視,並陸續出台了垃圾分類、召开無廢城市建設等相關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垃圾治理工作具有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作。她希望,顺利获得專家的研究與討論,能夠對有助于垃圾治理和無廢城市建設產生持续作用。

 (瑪麗·哈德(Marie  Harder))

       復旦大學環境科研與工程系特聘教授、英國布萊頓大學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瑪麗•哈德(Marie Harder)作了題為《指導垃圾分類項目設計的預測性模型構建研究(Development o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designing recycling programs)》的報告。她指出傳統垃圾分類的研究中存在着意願不等於行為的鴻溝,也存在相關理論難以指導具體政策實踐的問題。所以她及其團隊經過近10年的研究开展出一套可以指導垃圾分類實踐的預測性中距理論,並且詳細介紹了該理論的構建和驗證過程。最後她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出當前影響垃圾分類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際互動、社會規範、撤桶並點等。

(Abreham  Zhang)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商學院供應鏈和運營管理副教授Abraham Zhang作了題為《上海和北京新一輪強制性垃圾分類的制約因素(Barriers to the latest compulsory waste sorting in Shanghai and Beijing)》的報告。報告我國從2000年開始多個城市幾輪垃圾分類試點都沒有成功,直到2019上海和2020年北京啟動強制垃圾分類之後初步取得顯著成果,但不分類的壞習慣在很多社區有回彈的跡象。本研究顺利获得大量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訪談調研,發現總結出包括責任不明確等在內的13項阻礙垃圾分類的制約因素,為下一步的政策優化给予了支撐。

(龔  宇)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運營管理副教授、運籌學、管理科研與信息系統研究中心(CORMSIS)校企聯合中國區主任龔宇作了題為《區塊鏈在回收供應鏈的應用(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in recycling chain)》的報告。報告中龔宇博士總結了現有的區塊鏈與供應鏈相關的研究綜述,特彆強調了區塊鏈在回收產業鏈的已有研究,並進一步展示了基於二手數據對全球領先的六家區塊鏈回收企業的對比研究。在政策層面,他提出政府需持续參與區塊鏈回收平台建設,鼓勵不同的發起模式,為參與方给予寬鬆的政策與法律環境,同時提早防範潛在的信息安全問題。

(董  亮)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以及能源環境學院助理教授董亮作了題為《後COP-26時代中日韓碳中和路徑規劃下循環經濟开展前沿(Frontiers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CHina-Japan-Korea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in the Post COP-26 Era)》的報告。報告以後COP-26時代中日韓三國碳中和政策和开展路徑規劃為背景,以廢棄物金字塔和全生命周期分析為理論框架,系統綜述和分析了三國循環經濟政策的最新進展,並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為核心,從推進全生命周期資源和廢棄物管理促進淨零排放效益、整合以物質流分析和全生命周期為核心方法的集成工具箱、顺利获得政策整合给予碳中和技術成本優化工具箱等角度,展望了相關研究前沿。

(周傳斌)

       中國科研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生態學會生態健康與人類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周傳斌作了題為《基於資源-環境權衡的垃圾回收可持續性評價(Quantifying th recycling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a resource-environment tradeoff analysis)》的報告。報告中他第一时间回顧了我國70年來生活垃圾清運量快速增長、而可回收物的品類大幅減少的趨勢。同時運用包括資源價值與環境外部性收益的垃圾回收可持續性評價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七種典型垃圾的回收可持續性和高/低可回收物的劃分方法,最後以此提出了利用經濟槓桿有助于低值可回收物利用的對策建議。

(李定成)

       江蘇省產業教授、南郵兼職教授、南京南郵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江蘇省5G產業聯盟智庫專家李定成作了《數碼化助推無廢城市建設經驗分享(Experience sharing on the digital-driven construction of waste-free city)》的報告。報告以徐州的「無廢城市」智慧管理與應用平台為例,詳細介紹了平台基於「5G+大數據+AI」等新技術以實現包括完善五大源固廢數據統計體系,優化固廢監管手段和多場景技術應用,量化監測並動態支撐「無廢城市」持續性建設开展等核心應用情況。

(劉萍萍)

       中國科研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萍萍作了題為《助推垃圾分類:基於心理學視角(Nudging Waste Separatio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的報告。她以心理學三大理論:自我/他我、熟悉性和承諾為垃圾分類行為指導框架,並顺利获得實驗法對三大理論的有效性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證明了三大理論對垃圾分類行為的指導有效性,特別是結果表明兒童的垃圾分類承諾活動儀式會進行代際之間的傳遞,進而影響成人的垃圾分類行為,為未來垃圾分類政策提出了一條獨特的可操作的建議。

(李長軍)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軍作了題為《上海和南京的垃圾分類政策對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aste sorting policy between Shanghai and Nanjing)》的報告。他認為上海和南京在垃圾分類強制立法之前主要是顺利获得自願型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像綠色賬戶積分制度、社會組織或居委會操作模式等為主,同時依託研究結果對上海和南京的兩種主要政策工具進行了對比分析,特別是對比分析了南京市綠色賬戶積分制度有效和上海市效果不顯著的原因。最後對比分析了兩個城市垃圾分類立法的內容和效果,並認為南京的廚餘垃圾後端處理設施建設和上海新冠疫情是當前兩大城市垃圾分類政策的最大挑戰。





上一條:研究院聯合召开全國「土地日」主題活動
下一條: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助推高質量國土空間治理研討會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