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作出的莊嚴承諾。此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实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一項重點工作任務。在去年底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和今年1月召開的江蘇省兩會上,我省把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作為落實習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歷史新使命的重要內容。實現「率先達峰」,江蘇有哪些現實優勢,又存在什麼困難,具體路徑是什麼,為此,《智庫周刊》約請了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專家進行了專題探討。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該協定將長期目標設為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並逐步實現到本世紀下半葉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即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和2060年前碳中和願景。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習近平主席提出實現碳達峰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這既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更體現了習近平主席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對有助于綠色轉型高質量开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國碳市場交易試點工作從2011年啟動,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召开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现在試點地區控排主體碳配額線上交易已達到一定規模,履約率不斷提升,碳減排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碳交易試點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碳交易良好運行的基礎是擁有完善的政策、法律體系,现在大部分地區相關法律政策還不完善,法律約束力弱;二是企業的能源消耗量、產能、產值等關鍵數據不全面,試點企業排放數據和交易所交易數據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披露;三是市場流動性差和價值失真問題,配額的價格與減排成本相差太大,地區之間的價格差別較大;四是低碳轉型與平衡經濟增長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如果碳排放配額總量設的過低,將對經濟規模和开展速度形成一定潛在制約和影響。
為加快落實碳減排促進碳中和,第一时间要建立健全碳減排目標管理與市場交易體系。要加快有助于全國碳排放總量控制與區域分解落實制度建設,健全碳排放監測核查體系,提高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為配額分配给予重要保障。同時有效支撐企業的碳資產管理,建立強制履約的考評體系,把碳減排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制度中,打造高效交易市場。其次要顺利获得激勵碳減排加快「十四五」社會經濟綠色轉型,充分利用稅收、金融、獎補等手段對碳交易企業進行激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改變農業結構,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製造。最後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有助于森林碳匯增加的碳中和效能。
(作者李恆鵬系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