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有效促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和新華日報社新華傳媒智庫聯合舉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與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研討會。會議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教授,上海社會科研院副院長王振,華略智庫創始人、主任任新建,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群眾》雜誌副總編輯李程驊,江蘇省戰略與开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志高,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6位業內專家,共同就「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涵及目標意義、構建路徑和所面臨的現實挑戰等問題展開研讨,並對「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中如何把握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機遇、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貢獻江蘇力量等提出建議。
以城鄉融合形態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我國經濟开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必須顺利获得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
推進城鄉融合开展,打通城鄉壁壘,是促進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路徑。發達經濟體城鄉轉型的經驗表明,在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的時候,會出現郊區化、再郊區化和城市更新的形態,此時人口、產業和經濟活動在城鄉之間將實現更均衡配置,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更加均等化,空間在城鄉之間更加融合等等,社會开展進入到城鄉融合階段。
當前,江蘇等發達地區已經處於城鄉融合階段,要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在城鄉融合新形態下思考城鄉开展和要素配置。研究顯示,在快速城市化階段,經濟开展的載體是建成區,投資、產業以及文化建設的重點在城區。但在城鄉融合階段,建設的核心區域則是在城市跟鄉村相融合的區域。
且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區域的开展階段和城鄉特徵有別,城鄉融合的形態並不一樣,在都市圈,從城到村是一個陆续在體,城鄉融合的形態取決於都市圈空間格局下的分工體系;在首位度高的大城市,城鄉融合的趨勢是郊區化,人口、產業、公共服務等會從大城市向縣城遷移;傳統縣域會成為大量農民、遷移人口回鄉的聚集地,成為人口遷移和聚集的重要空間。應當針對三種不同類型的城鄉融合形態,採取不同的統一市場建設和要素配置方式。
在都市圈,應推進都市圈尺度下的城鄉融合,土地、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置等需要打破現在的行政邊界,促進都市圈形態下從城到村的城鄉陆续在體形成,促進要素市場在都市圈範圍的充分流動與配置。在大城市,要適應郊區化趨勢,把縣城和鄉鎮納入規劃體系,促進從城市中心區到縣城和鄉鎮的城鄉融合格局形成,重新佈局產業、人口、教育、醫療資源和住房,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指標、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放在大城市。在傳統縣城的城鄉融合,重點空間應在縣城和縣城的延伸區域。縣城的規模應適度擴大,使得延伸區域成為農民從鄉村到城市的過渡區域,也是產業和公共服務的佈局區域。可重點規劃幾個鄉鎮作為連接鄉村到縣城的節點,逐步帶動所有鄉村「活化」。
城鄉融合的政策核心是打破城鄉二元體制,但實現路徑要在新的空間形態下,顺利获得土地、金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重新構建城鄉格局,促進城鄉更加平等开展,不再簡單地把農業人口移到城市,也不再簡單地徵收農村土地變為城市用地。在未來的城鄉融合區域,城、鄉的市場是平等的,國有和集體土地也可以並存,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城鄉都可以使用,這樣就能慢慢地把城鄉二元格局打破。
以城鄉融合形態推進統一市場建設,有助於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在新的空間形態下培育並擴大內需。在城鄉融合形態下,隨着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公共服務投入、產業、住房和教育的重新佈局,打通城與鄉,將會帶來大量的機會,帶來市場的开展,經濟活動的增加,有助于城鄉融合區域的產業復興,也能促進鄉村經濟活動的更加多樣化、複雜化,帶來鄉村產業革命,實現鄉村振興。
率先實現長三角交通物流體系高標準聯通
王 振 (上海社會科研院副院長)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中長期工程、改革工程。其中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特別是交通物流體系的高標準聯通,相對來說實施的障礙要少一些,效果的體現可以更快一些。特別在長三角地區,既有基礎條件,更有內在緊迫性和動能。2019年頒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开展規劃綱要》就已經部署,「暢通長三角市場網絡」「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佈局」。此次上海應對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在全面實現「動態清零」和加快復工復產努力過程中,更凸顯出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實現長三角物流一體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客觀地看,這些年來長三角地區在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應急物流體系存在薄弱環節。物流大倉分散式分佈還不夠。在面對重大災害或應急事件時,交通物流容易發生中斷和嚴重阻塞,進而引發諸如生活物資供應跟不上、工業零部件和原材料「不進去不出來」等次生危機。二是交通物流集疏運體系存在鐵路貨運短板。以上海為例,貨物進出主要靠高速公路和集卡,鐵路集疏運體系建設明顯滯後,作用發揮不夠。這與武漢、成渝等各地高度重視新歐亞鐵路大通道建設形成了比較大反差。三是交通物流信息交互不足,智能化管理亟待提升。長三角地區交通物流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至今仍未全面展開。四是物流企業的現代化建設明顯滯後。特別是相當數量的物流一線人員還屬於非正規就業,而在發達國家這類人員都可以算入中產階層。
針對上述四個短板,在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部署中,長三角地區可從交通物流體系的高標準聯通入手。一要重新審視與持续謀劃高標準交通物流體系建設。以強聯接、促暢通,建設統一流通體系為導向,科研規劃和建設由物流中心樞紐、分級樞紐和關鍵節點組成的完整體系,優化物流基礎設施佈局,強化聯接,在暢通主動脈的同時,還要暢通毛細血管。把各個城市的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充分考慮進去,納入「一體化」大盤中。二要加快落實《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开展規劃》已經部署的綜合樞紐項目、貨運軌道交通項目。結合穩增長需要,再啟動一批新項目,加快虹橋樞紐、浦東洋山港、蘇州太倉港、南通港、乍浦港等鐵路集疏運體系建設,豐富物流通道,促進江海陸空鐵緊密銜接、多式聯運。三要研究制定和加快實施長三角交通物流數據與智能化管理公共平台建設行動方案。對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先在交通物流領域重點突破,按照「標準統一、規則一致、平台連結、數據共享」框架,探索構建跨省市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交易」,全面實現跨行政區互認。四是加快推進物流企業現代化建設。進一步促進線上平台企業與線下物流企業、供應鏈企業與物流企業的深度融合,推進物流企業整合,培育壯大物流龍頭企業,發揮其行業引領作用。加快物流企業數碼化轉型,實現智能化、綠色化。五是組建長三角三省一市物流行業大聯盟與各個專業性聯盟,發揮行業組織在交通物流高標準聯通中的持续作用。
長三角要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任新建 (華略智庫創始人、主任)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佈。這是中央從應對百年大變局、構建新开展格局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着眼於打通國內大循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舉措。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市場建設並不矛盾。中央文件明確提出,在維護全國統⼀大市場前提下,優先召开區域市場⼀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持续總結並複製推廣典型經驗和做法。構建區域一體化市場,形成有利於要素資源有序自由流動的制度體系,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內容。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市場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要體現三個定位:一是統一市場制度規則的試驗田,二是一體化市場的區域典範,三是內外市場高效聯通的戰略節點。具體建議從十個方面推進:
一是加快建立統一的制度規則機制。要按照中央要求,立破並舉,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從制度規則上走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前列。
二是繼續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全面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打造以上海為中心、覆蓋長江三角洲的「半日交通圈」,形成交通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長三角樣板」。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絡,打造「數字長三角」。
三是促進要素順暢自由流動。建設現代流通網絡,着力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推進產業跨區域協同佈局。從規劃層面推進產業協同,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引導產業合理佈局、錯位佈局、互補佈局,特色差異化开展。
五是深化跨區域合作。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召开養老、醫療等異地服務結算,推進教育、醫療跨區域合作、優質教育資源、醫療组织跨區域佈局等。推進旅遊方面的跨區域合作,打造長三角旅遊精品線路。
六是推進重大平台共建共享。用好進博會等國家級平台,為長三角各城市貿易、產業賦能;聯動自貿試驗區等制度創新平台,構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機制;共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形成更多跨區域共治共享的創新經驗。
七是建設區域性統一市場。加快建設長三角產權市場、技術交易市場、數據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持續降低長三角市場交易的制度成本,實現各類要素資源在長三角區域內高效優化配置。
八是着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及時清理廢除妨礙長三角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地方法規、政策文件,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對新出台的政策嚴格召开公平競爭審查。
九是要加強一體化市場監管。推進長三角執法聯動,創新聯合監管模式,建立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鼓勵跨行政區域聯合發佈統⼀監管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
十是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持续推進長三角「飛地經濟」开展,鼓勵跨區域召开園區合作、產業合作、技術合作,建設一批跨行政區的「飛地園區」、離岸創新中心、人才中心,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對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功能引領
李程驊 (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群眾》雜誌副總編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大市場的意見》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齊頭並進,鼓勵有限推進區域協作,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开展戰略實施,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優先召开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持续總結並複製推廣典型經驗和做法。這表明,東部先發地區的城市群、都市圈應主動作為,率先召开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服務構建新开展格局,主動為國家層面的區域協調开展注入新的動力機制與制度保障。
在區域協調开展戰略中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進入新开展階段,從國家區域協調开展大格局看,一方面,如何應對東中西和南北开展的區域差異性問題,依然是從根本上破解我國區域开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开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开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是要把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作為一種資源,為區域協調开展注入新動能,重點突出市場的規則導向;同時運用區域協調开展的新機制,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破除有形與無形壁壘,朝着預期的目標邁進。
區域協調开展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最根本的落腳點是市場的一體化,包括商品、要素、監管水平以及各行業的市場一體化等。建立統一大市場,需要在區域間、區域內同步推行一體化的政策機制,重點突出市場的功能性引領。
以區域協調开展促進統一大市場建設,其空間演進路徑,應是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與城市群由內向外直至全國的多向聯動。在這個進程中,基礎設施「硬件」一體化程度將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被加快消除,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提高,統一市場建設的步伐加快。同時,統一大市場規則與制度的建立,又為區域協調开展中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给予了系統的「軟要素」支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整體提升區域开展能級。
以城市群、都市圈為空間單元率先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中國特色城市群、都市圈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开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設現代化國家,在城市群、都市圈的空間單元中率先推進市場一體化,其有利條件是: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較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正加快消除;不同層級的行政與市場主體已逐步建立起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但是,對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要求,现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設即使有了國家層面的指導和設計,在市場一體化建設方面,也還需要圍繞營商環境的公平競爭、機會均等做出更具體的行動落實。包括:
建立起內部行政單元均能接受的利益協調機制。「多規合一」地解決市場一體化存在的問題,着力提升政策的協同效率。根據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綜合比較優勢,找准自身功能定位。
建立基於市場機制資源要素流動機制與配置方式。提高區域內的全要素生產率,比如面向市場主體,建設統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建立互認的市場主體監管標準,應對危機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共同舉措等,形成「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开展合力。
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貢獻江蘇經驗
孫志高 (江蘇省戰略與开展研究中心主任)
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省份,肩負着「在服務全國構建新开展格局上爭做示範」重大歷史使命,需要深入理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核心要義,持续探索、擔當作為,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貢獻力量。
此次發佈的《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大市場的意見》可總體概括為三個核心要點。一是建立健全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不斷夯實市場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制度規則框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开展给予有力支撐,但還存在着制度規則不統一、制度供給與需求不適應等突出問題,《意見》從基礎制度、交易機制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強化了市場基礎制度建設要求,為形成高水平市場化法治化制度規則體系给予意見引導。二是實現要素、設施和產品服務效能最大化,提升市場能級。加快市場能級提升是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由大到強的重要內容,表現為市場設施高效聯通,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高度市場化配置。促進市場設施高效聯通的重點是建立統一高效物流網絡,搭建信息研讨平。促進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高度市場化配置的重點是打破區域封鎖和市場分割,促進產品和服務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三是營造公平有序開放市場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意見》着重從監管執行一致性強化、監管能力提升兩方面有效推進制度規則落實。要求,依法依規保障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權利;在動態監管服務中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則,促進形成穩定向好市場預期。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江蘇肩負「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需要加快落地落實各項重點任務,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出應有貢獻。一是強化市場統一基礎制度制定與執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細化完善省內產權保護配套法規,探索知識產權跨區域管轄制度。統一市場准入制度,實施隱形壁壘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加強監管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深化信用體系建設,率先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國」網站實施一體化對接,提高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服務效率。二是推進高標準市場設施建設。加速構建現代流通網絡,按產業鏈供應鏈开展要求,優化佈局全程物流、供應鏈物流、專業物流,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依託長三角產權共同市場和「E交易」平台,有助于產權交易市場聯通。總結推廣公共資源「不見面」交易改革成果,推進各類信息認證平台接口統一,實現信息互通共享。三是打造統一高效的多要素市場體系。全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土地,大膽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和收益分配製度。統一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有助于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資源,提升居住證含金量。聚焦「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开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加快培育統一技術和數據市場,互聯互通更多地區技術交易市場,開放共享政府數據和企業公共數據。四是推進長三角區域市場協作。統一長三角地區市場准入准營制度,優先召开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完善區域機場協作機制,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探索建設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構建形成區域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建立統一的監管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推進全域智慧監管和高效聯動執法。
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助力現代化走在前列
沈 和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於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深化市場經濟實踐、豐富市場經濟理論和政策法規,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對江蘇而言,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決策部署,就是要全面有助于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用足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放大放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綜合效應,為堅決扛起「三大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给予堅強支撐。說到底就是,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助力現代化走在前列,在有助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向超強市場規模市場優勢轉變中,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戰略目標。
「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囑託、信任和期待。意味着江蘇在未來30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上,都要持續走在全國前列,並不斷為全國开展大局貢獻更多力量和智慧。而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匯聚更大更強更持久的市場動能,形成持續健康开展的澎湃力量,不斷創造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新奇蹟。
總體來看,江蘇現代化建設有三個鮮明特徵。一是起步早於全國。2012年就召开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2018年又有助于南京市江寧區、南京江北新區、蘇州市崑山市、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市江陰市、常州市溧陽市召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二是起點高於全球。歐洲在全球較早現代化的標誌是工業化的現代化,後來美國超越歐洲現代化的標誌是信息化的現代化。江蘇社會主義現代化則是超越歐美工業化信息化,建設數碼化的現代化。三是使命引領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創造全球現代化建設新奇蹟。江蘇省委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囑託,迅速作出了「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上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決策部署,蘇州市、無錫市明確提出「走在現代化建設最前列」,南京市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市。這都決定了江蘇有助于現代化走在前列極富探索性、開創性和時代性,也表明江蘇有助于現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目標、思路舉措和實踐探索,必將在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徵程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從改革開放的實踐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在本質上是有機統一、緊密聯繫、優勢互補和同頻共振的。一方面,現代化建設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斷提出新目標新需求,另一方面,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將為現代化建設给予寬鬆環境和強大動力。
從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至少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建設更具韌性的市場,能夠降低現代化建設外部衝擊強度、經受住市場「狂風驟雨」打擊。二是建設更有活力的市場,能夠為現代化建設孕育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三是建設更有競爭力的市場,能夠形成和保持現代化競爭優勢,搶佔制高點,贏得开展先機。
從我國統一大市場开展的情況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日趨凸顯,為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創造了有利條件。表現在:一是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二是超大規模現代產業優勢;三是超大規模青壯年人口優勢;四是超大規模金融資本優勢;五是超大規模配置全球資源的優勢;六是超大規模城市群都市圈優勢。這些現實優勢是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依託和堅強保證。
從如何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增強江蘇現代化走在前列新動能的路徑看,關鍵是突出四個方面。一是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向深度釋放國內需求要動能;二是着力有助于高強度科技創新,向強化數字賦能要動能;三是增強前沿關鍵領域开展能力,向新基建新經濟要動能;四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