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流,流經十餘個省區市,擁有數百條支流與近2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是橫貫我國西中東的交通大動脈、經濟大動脈以及文化研讨的大動脈。長江孕育着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滋養着中華民族的千年文脈,承載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1月在江蘇考察長江經濟帶建設時就強調:「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而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因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應清晰定位為對內凝聚文化認同,對外建構國家形象。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關於長江文化的記憶之場,當人們進入到這個場所中就會被一些「記憶符號」喚醒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與精神歸屬。建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記憶之場,一是要突出文明溯源與歷史文脈。以江蘇南京段為例,要以長江江蘇段的文明溯源工程為基礎,呈現南京與長江水乳交融的文化聯結。主要包括對新石器時代的北陰陽營文化、薛城文化,青銅時代的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冶城、越城、金陵邑以及長江南岸的固城、北岸的棠邑等文明緣起與开展的展示。歷史文化呈現主要包括對王朝更迭、城市變遷與开展等歷史重大節點的展示,如東吳定都建業、石頭城、東晉衣冠南渡、幕府山之由來、古雞鳴寺、謝公古墩之由來、左思《吳都賦》、南朝舊事等,再如五代楊吳、南唐金陵城、南宋、明、南明、太平天國的定都等。
二是要突出文化遺產保護。持续展示長江江蘇段的沿線文物,大力召开長江江蘇段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展示山水人城融合新畫卷。如《金陵古今圖考》的「歷代諸水」、《洪武京城圖志》的「京城山川」,典型文化符號如江南貢院、夫子廟、南京雲錦、南京金箔鍛制工藝、古琴藝術等;又如東吳衛溫、諸葛直自南京江口遠航、鄭和下西洋、寶船遺址公園、以及金陵四十八景中與長江相關者等。特別注重借力長江文化博物館塑造南京長江文化品牌。
三是要突出闡釋長江文化時代價值,推進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开展。深入挖掘近代沿線重要革命文物、重要革命事件、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等。如中英《南京條約》簽於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1958年《天津條約》以後南京開埠通商、金陵機器製造局、江南水師學堂、江南水泥廠、中華民國创建。重點挖掘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主要包括對長江文化中蘊含的革命文化的展示,如南京保衛戰、渡江戰役等。挖掘長江沿線工商業文化,挖掘張謇等愛國企業家精神,注重長江近現代工業遺產的保護。
此外,當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需要將沿江詩歌、戲曲、文學創作、歷史故事、歷史典籍、手工技藝、民間文藝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記憶符號進行整合集中,以此形成關於長江歷史文化的記憶之場。個體進入到這個記憶之場中,被一個個文化符號喚醒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我」與民族國家被實實在在地聯繫起來,由此凝聚了文化認同。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以長江文化為內核的文化凝結、文化保護與文化表達。長江文化又是基於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以及其他支流區域文化之上的交融共生,其造就了相關學者闡述的「以崇德重義、明理重學、厚德載物、向善求美為顯在品格;以自強不息、革故鼎新、開拓進取、超越無限為內在精神;以開放融合、海納百川、團結和合、和而不同為重要內容」的長江文化。各地文化在長江上得以研讨碰撞,並在保留本地氣質與彼此的互動生成中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在中華文明的整體脈絡中,長江文化同樣有着自身的獨特品格,而這種品格又蘊於中華民族的整體氣質之中,這便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何以展現國家形象的邏輯支撐。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所展現的國家形象一方面要具有清晰的結構邏輯,即把握好局部與整體、特殊與普遍的辯證關係。在國家文化公園的宏大敘事下,各沿線區域既要持续參與國家文化公園的統一建設,又要以此為歷史機遇尋找彰顯自身特色的具體定位。例如,沿江節點城市要樹立自己的城市品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通段的建設就提出要「打造江海文化名城,打造『1+3』張謇文化特色展示區」,從而推進蘇通跨江融合。沿江區域更要持续梳理域內長江歷史文化資源,使其能集中展現長江文化不同區段的歷史風貌與地方特色,為建構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品牌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所展現的國家形象還要具有能講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邏輯。進一步說,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所展現的國家形象至少能夠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时间,長江文化體現了「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中國哲學,反映了中華民族和平开展的歷史敘事;其次,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的指導下,長江展現了「一江碧水奔流」的新氣象,反映了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最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更是印證了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總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要以打造中華文化標識為目標,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時還要把握好傳統與現代、整體與局部、凝聚與展示三組特徵關係,從而既能在長江歷史文脈中定位中華民族的集體身份,又能成為展現國家形象的亮麗名片。
(路璐,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勝疆,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連結: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56803&layountIndex=14&date=20230120&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