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有助于長江經濟帶开展是關係國家开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近八年來,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長江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大系統,深化制度性創新和創造性實踐,紮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持续促進經濟社會开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开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新時代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實踐,科研應對並解決了世界上大流域治理面臨的一般性難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开展了中國特色大流域治理新理論新經驗。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流域开展思想共識與整體治理體制機制保障。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部署有助于長江經濟帶开展工作。在管理體制上,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中央创建有助于長江經濟帶开展領導小組,印發《長江經濟帶开展規劃綱要》等重要規劃和政策文件,繪製开展藍圖、明確目標路徑、定期檢查評估監督,有助于沿江省市幹部群眾思想和行動發生重大轉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廣泛共識,「生態優先、綠色开展」融入行動日常。針對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問題,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岸上水上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執行准入清單,實施重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為「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奠定重要基石。
二是有助于地方協同融通,打造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开展共享的流域治理樣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沿江省市結合流域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特徵,強化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地區治理機制的關聯耦合,探索形成了系列流域治理新舉措新體系。在「一盤棋」中對話磋商,不斷加強區域協同聯動,努力實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協同开展、錯位开展、聯動开展。加強跨區域、跨部門和多層級數據信息共享和要素流動互通,有助于清理阻礙要素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制度,完善就業、教育、社保等聯動共通機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享共建,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不斷增強,要素有序流動、產業合理轉移、科教資源優化組合,區域融合實現重大提升,形成了更加緊密的流域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三是激發創新开展活力,促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开展相協調。流域治理的重點難點在於正確認識和處理髮展與保護的關係,關鍵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有助于开展動力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針對長江沿岸長期積累的傳統落後產能體量大、風險多等問題,持续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解「化工圍江」困局,為新動能开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要求,有助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开展的產業體系,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配套省際產學研銜接、跨區域合作機制,將科研、人才優勢轉化為开展優勢,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託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全流域參與生態保護的持续性,以「生態約束+創新引領」為內核的創新驅動开展全面起勢,充分釋放流域高質量开展的活力、動力和能力。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开展格局中找準定位,有助于與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戰略支點建設,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开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系統總結長江經濟帶特色流域治理的新經驗新做法,堅持和开展中國特色流域治理理論,深化流域治理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進一步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姜海 王鶴鳴
(作者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