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推進耕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農業強國建設與耕地資源保護研討會綜述 -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中國自然資源報》:推進耕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農業強國建設與耕地資源保護研討會綜述

發表日期:2023-08-31  作者: 本報記者 趙婧 通訊員 周睿 點擊:[]

       822日,農業強國建設與耕地資源保護研討會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農業強國建設與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耕地保護面臨的難題和挑戰,系統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目標與舉措,探究推進耕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路徑,為國家耕地保護立法等貢獻專家智慧和智庫力量。


高度重視耕地保護  有助于耕地固碳減排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开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疊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新徵程上實現耕地的高質量保護、牢守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中國社會科研院農村开展研究所研究員於法穩認為,政策層面我國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理論層面學術界達成耕地資源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的普遍共識,實踐層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意識,築牢糧食安全底線。

       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後,耕地碳排放與碳匯治理日漸受到廣泛關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研學院教授黃賢金研究發現,耕地調入和轉出總體上均呈碳減排效應,且耕地調入碳減排效應遠高於耕地轉出,同時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有助于耕地系統固碳減排具有巨大價值潛力,在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的同時,可以顺利获得耕地碳匯交易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式現代化對我國耕地保護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姜海認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顺利获得耕地保護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保障農民耕地收益、維護機會公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豐富居民餐桌的同時傳承優秀農耕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重視農業綠色开展、強化耕地地力保護與生態修復;走和平开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穩定糧食供給、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在耕地保護中,需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作用。於法穩認為,必須堅持黨對耕地保護的領導,細化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責任清單;建立耕地保護目標評價體系,實施績效考核;建立領導幹部任期耕地保護責任制,形成溯源追責機制。姜海提出,要強化黨委政府職責,深化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建設,加強地方黨政領導耕地保護責任審計。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黃溶冰認為,耕地保護責任審計的目標是切實保護耕地,揭示耕地保護中存在的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尤其是發現人為因素造成的耕地數量嚴重減少、質量退化、土地沙化、土壤污染等問題,夯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他進一步指出,耕地保護審計應當從耕地資源存量狀態出發,依據「狀態預警—響應對策—壓力削減—狀態改善」的有機聯繫,系統考察領導幹部耕地保護責任的履行情況。


立足實際彰顯特色  完善耕地保護機制

       縱觀全球主要人口大國的耕地保護與治理實踐,中國在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的同時,實現了耕地數量的相對穩定、糧食總產量的持續增長,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會專家提出,耕地保護制度創新要始終立足中國實際、彰顯中國特色。

       世界上的主要人口經濟大國都十分重視耕地保護,但各國耕地保護制度也存在明顯差異。姜海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耕地保護往往以資本和土地所有者經濟利益為中心,同時日益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耕地保護尤其注重市場機制運用,經濟補償、主體參與等保護機制相對成熟。我國耕地保護將國家安全擺在優先位置,以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為中心,各級黨委政府起着關鍵作用。耕地保護制度創新第一时间要基於中國實際,同時吸收發達國家有益經驗,提高治理效率。

       落實耕地保護法律責任,要強化耕地違法行為懲處,織密耕地保護「底線網」。於法穩提出,從法律層面採取強制措施,對確實需要佔用耕地的項目進行嚴格審批,要求施工主體採取耕作層剝離措施,為補充的耕地给予優質土壤。姜海提出,要強化法治支撐,明確非法佔用耕地、破壞耕地耕作層、污染耕地及損害耕地生態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我國多地對耕地進行小田並大田改造,推進耕地規模化經營。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馮淑怡顺利获得宏觀數據和微觀調查發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有利於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促進農民增收、減少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施用,對耕地保護產生持续影響,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耕地保護要發揮政府作用,同時要充分調動耕地經營者的持续性。建立農民利益保障機制,有利於激發耕地保護內生動力、確保耕地保護成效。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美球認為,構建農民利益保障機制,需要從廣義上全面系統認識農民利益的內涵,除經濟效益外,還應重視農民從事耕地經營的取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經濟手段激勵  強化科技手段運用

       我國耕地總量已陆续在兩年實現淨增加,但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與會專家提出,破解當前耕地保護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政策措施,多手段、多主體、全方位保障耕地保護取得實效。

       黑土地作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中國糧食安全「壓艙石」,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瀋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黑土地耕地質量評價技術與平台」首席專家汪景寬介紹,黑土地的優質生產能力為我國糧食安全给予了重要支撐,是我國「糧食穩壓器」。但隨着肥力降低、耕作層變薄、有機質下降、結構退化等問題出現,黑土地質量保護問題日益凸顯。

       汪景寬呼籲,要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支撐黑土地糧食持續穩產增產,必須優化黑土地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與策略。汪景寬深耕東北黑土地質量提升工程,提出建立「有機質提升+耕層增厚」的耕地質量提升核心技術體系,創建高等地保育、中等地提升、低等地改良、覆膜土壤肥力恢復的技術模式,構建「科教+培訓+指導、農戶+農場+合作社、定位+配方+展示」的技術推廣模式。

       耕地保護要切實加強經濟手段激勵作用,發揮有效市場作用激發耕地保護主體內生動能。陳美球強調,耕地是准公共物品,保護耕地就要聚焦耕地經營主體,保障並維護農民利益;要對耕地保護進行社會化扶持,尤其是加大政府投入,間接減少農民耕地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黃賢金提出,應加快建立完善耕地利用碳匯價值實現機制,構建耕地碳匯科研核算及認可機制,強化基金引導,逐步建立基於社會責任、企業責任和統一市場的交易體系,在耕地保護中更好地發揮耕地碳匯作用。

       強化現代科技手段運用,也能為耕地保護賦能增效。於法穩提出,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遙感監測技術摸清耕地資源家底,建立完善有效的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網絡及全國土壤信息化管理平台。姜海提出,利用信息化、數碼化、網絡化技術,建立耕地保護全方位「觀測—展現—監管」體系的同時,加快耕地質量建設與生態修復技術攻關,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如何主動適應和響應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快开展完善符合中國實際的耕地保護舉措,推進耕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提升耕地保護效率,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的耕地資源基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代命題。在總結髮言環節,江蘇省社科聯主席、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院長曲福田表示,耕地保護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要從國家戰略、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治理體系等方面系統解析耕地保護問題。未來耕地保護的研究,應聚焦如何在耕地保護中既保護國家安全又維護農民權益,如何促進耕地質量、生態提升,如何完善耕地保護的制度、政策、法律體系,如何推進耕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研討會由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研院、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瀋陽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會研討。






上一條:姜海、王鶴鳴:以中國特色流域治理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
下一條:馬賢磊、陽華、杜焱強:福建順昌「一元碳匯」項目何以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