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熱切關注會議勝利召開,並第一時間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展開學習討論,緊密結合工作、學習實際,研讨學習心得、分享學習體會,引發熱烈反響。
黨建引領「四治融合」: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
周 軍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指明了深化農村改革的方法論,要充分考慮改革舉措之間的集成效果、抓住並突出重點以及圍繞實踐注重改革實效。
近年來,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江蘇「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並走在前列的重大要求,注重深化農村改革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實效性,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江蘇特點的「1+4+x」的鄉村治理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第一,黨組織核心作用凸顯,打造黨建統領「四治融合」新樣態。顺利获得「黨建+」模式,聚焦「精網微格」精細化服務,將黨組織嵌入到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如「黨建+網格化管理」、「黨建+志願服務」;完善「鎮黨委—村黨總支—村網格团支部」三級架構,以「大黨建」有助于「大治理」,既彰顯黨建對「四治」的引領力,又有效提升鄉村自治中法治、德治與智治的活力。第二,數字經濟集聚「四治」資源,驅動鄉村治理「生態重構」。對鄉村信息化基礎設施進行數碼化升級,以發揮鄉村治理「整體智能」。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鄉村」平台;建設「三資管理+產權交易」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平台、村級用工監管監察平台、村級小微權力智慧監管平台三大數碼化治理平台,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鄉村管理信息化,利用「數智」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第三,「兩個文明一起抓」,農民精神風貌顯著提升。「馬莊經驗」中探索「黨建+」鄉村振興新路徑,重塑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在基層黨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及生態轉型开展等方面取得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與指導。
但與此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城鎮化衝擊與鄉村傳統行動規則解體,治理主體自覺缺位與迷失。如蘇北地區的部分鄉鎮,儘管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基礎良好,但依然面臨專業人才流失與年輕人才培養的難題,阻礙鄉村治理的創新能力和持續开展。第二,數字治理區域間不平衡,鄉村數字鴻溝亟待彌補。儘管江蘇的數字鄉村建設形成示範引領,但省內區域間开展不平衡導致尚有部分偏遠鄉村因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難以全面有效推廣數字治理手段。第三,「數字負能」阻礙基層減負,數字形式主義難消弭。信息化和數碼技術在基層治理的應用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基層數字形式主義問題的湧現,數字留痕、電子負擔給基層幹部層層加碼的同時,也過度消耗着寶貴的基層資源,影響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對此,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作進一步完善:第一,深化基層治理主體改革,激發鄉村治理主體自覺。顺利获得给予優惠政策、創業支持等措施,吸引、鼓勵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同時加大對村民的服務引導培育,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促成治理主體的行動自覺。第二,深化鄉村數字治理改革,持續提升鄉村數碼化建設水平。推進鄉村數字信息基礎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有助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農村應用場景的創新和落地,縮小城鄉數字信息鴻溝,推進數字治理的城鄉一體化建設。第三,深化基層治理減負改革,切實消解基層數字形式主義。抓實黨建督察,適當下放數字危機處置權、數字督查考評權和數字綜合執法權等權力,提升問責容錯機制的彈性空間,重視基層群眾的數字考核話語權,建立健全基層減負賦能的長效工作機制。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為重點支撐農業強國建設
王 博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也是新徵程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要素。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开展體制機制改革」,這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给予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領域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持續奮進,有力支撐了農業开展持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比如,建成包括高等農林教育在內的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形成40多萬人的農業科研隊伍;打造3.6萬名「頭雁」領飛、620多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跟進的鄉村產業开展「雁陣」;累計培育900多萬名高素質農民;農業科技整體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至现在超過63%,為糧食總產量陆续在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给予強勁動力。
我國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开展支撐農業強國建設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但面向進入新時代的新需求、新目標、新任務,農業領域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仍存在一些堵點、卡點。一是整體改革系統性理念不強。實踐中,農業領域的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多採用「單兵突進」式的理念,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系統性理念不強,三者开展呈現條塊化、分散化、單一化的特徵,彼此之間的銜接、對接、連結缺乏戰略性機制安排和體制化制度保障。二是向上拔尖創新動力與能力不足。比如,雖然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總量規模不少,但由於教育培養模式、評價考核機制、科技平台條件等不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建設的結構與質量還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戰略科研家、領軍人才較為缺乏,難以支撐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前沿突破等拔尖創新活動順利召开。三是向下與農業產業需求匹配不佳。比如,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多按照學術研究生教育模式召开,仍以學校學習、實驗室研究為主,深入農業、走進農村、貼近農民機會和時間偏少,呈現人才培養和產業开展脫節的傾向。又如,農業科技課題設置、研究內容不少流於追逐熱點、創造概念,與生產實際需求、企業實際應用需求和市場消費需求存在脫節。
對此,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深化:一是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改革理念。顺利获得提高統籌層級、強調通盤謀劃、執行一體部署,完善農業領域教育科技人才的組織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等,實現科技資源與教育資源、研究資源與教學資源的縱橫協同,有助于農業高質量教育、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科創的貫通協同。二是保障改革激勵有效與約束有力。機制改革的核心在於激勵有效與約束有力,比如,可以考慮充分給科研组织「鬆綁」,為科研人才「減負」,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支配權等激勵措施,激發高層次人才召开拔尖創新活動的動力;或是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考核體系,倒逼科研组织、科研人員減少農業科技低水平重複、轉化率不高等問題。三是实行規律遵循與產業需求導向。農業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要更加遵循農業產業开展、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規律,既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還要兼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而異。與此同時,在專業教育體系、科技項目設置、人才培養評價等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增強產業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進一步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切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