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熱切關注會議勝利召開,並第一時間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展開學習討論,緊密結合工作、學習實際,研讨學習心得、分享學習體會,引發熱烈反響。
以全面構建大運河文化體系為線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路 璐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顺利获得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會議提出文化領域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全會再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一招在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深刻理解並全面把握「兩個結合」。大運河文化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以及面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开展的典型案例。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凝聚與引領作用。黨對文化建設殫精竭慮的十年,是千年運河重獲生機的十年。隨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等相關文件的出台,大運河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被進一步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开展中的強大精神力量。沿線區域緊抓文化主線,顺利获得建設一批優秀運河博物館、運河文化街區、運河生態廊道,持续構建沿運文化小環線,並致力於與長江、長徵、長城、黃河等形成貫徹中華的文化大環線。
儘管大運河文化建設成果斐然,但面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要求,仍有以下三點亟待完善。一是對沿運文化資源的摸排不夠全面透徹。二是尚未充分形成運河文化的品牌效應。三是運河文化服務體系有待健全。
為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構建大運河文化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深入梳理大運河歷史文脈,準確提煉大運河文化精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家源。大運河是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的璀璨名篇,要充分、準確提煉好大運河文化中順勢而為、逆勢而變、乘勢創新的歷史觀;互融互通、多元一體、命運與共的文明觀;和諧共生、全局把控、持續开展的生態觀。第二,持续打造運河沿線文化品牌,協同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全會再次強調「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與「構建更有效力的國家傳播體系」。大運河作為自古以來中外研讨的「國家名片」,要以文化凝聚力激發傳播想像力,提高全域標識構建水平,拓寬國際傳播視野。以「水韻江蘇」為沿運品牌案例,打造各具特色、引人入勝的運河區域品牌。緊密貼合中華文明進程的主軸線,以全域塑全局,連點成線、引線成面的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第三,重點突出區域开展文化引領,持續完善運河文化服務體系。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大運河建設殷切囑託,要將大運河建設為「人民的運河」。其路徑在於,要在大運河建設中不斷健全社會力量的參與機制;不斷完善大運河文化的服務機制;不斷开展大運河文化產品的供給機制。要在文化引領下,分享運河开展的碩果,真憑實據的提升沿運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取得感與幸福感。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諸培新 高 攀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與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連結「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關鍵橋樑和現實路徑,其價值實現機制的健全對於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十分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創新。在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开展生態產業的生態產業化模式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有助于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態產品價值內部化,克服了單純依靠政府財政轉移的生態補償模式所帶來的生態產品價值內化不足、生態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利益關係失調、生態產品供給者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然而,儘管各地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雖然打破了「兩山」不可兼得的錯誤开展觀,但距離實現「兩山」持續協同增長目標仍有較大空間。
市場機制導向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集生態保護、產品開發、交易和消費於一體的複雜綜合系統,需要各環節多主體的協同參與和配合,才能實現各環節之間的循環暢通和「兩山」之間的可持續轉化。然而現有實踐中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有助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具體實踐模式還較為缺乏,實踐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集體行動的形成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其內在的根源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相關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多元化、市場化資本投入格局尚未建成,生態服務付費消費的意識尚未形成等,影響了市場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長效運行。
為此,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機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一是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保障能力。在繼續深入推進生態產品產權制度、市場培育政策、生態產品開發規範制度、交易制度以及分配製度等正式制度改革完善和法制化建設的基礎上,充分激發相關主體內部非正式制度的補充作用,以降低正式制度執行成本和提高制度推行效率。二是持续構建生態保護和開發多主體高效投入格局。顺利获得綠色金融工具的創新,拓展企業、個人、社會組織等主體的投入渠道的同時激發公眾投入意願,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公益組織等主體的補充作用,壯大生產要素投入力量。三是推進生態產品保護、開發、交易和消費多環節多鏈條融合开展。結合當地生態資源稟賦和生態產品市場實際情況有助于生態保護、開發、交易和消費等多措施的充分融合,避免某一環節的偏廢導致生態產品價值和價值循環鏈的中斷。四是有助于生態產品需求側結構性改革。顺利获得社會公眾生態產品消費意願引導、創新消費環境和消費場景、打造生態付費消費風向標等改善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的產品消費環境和預期,為生態產品供給主體的持续參與注入動力。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生態开展,有助于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
胡 燕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博導;江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开展中世代傳承並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由農業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现在,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有效提升農業文化遺產生態保護的水平,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开展,促進生態環境與文化遺產的和諧共存,為社會给予豐富的文化和生態資源是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等精神的硬抓手。
中國政府不断致力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監管。比如,2015年頒佈《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認定188項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並有助于召开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建立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努力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多功能性和多元價值,激發其生機和活力;建立以農民為核心的多方參與和惠益共享機制;商業與公益並舉,促進遺產地的經濟增長;有助于开展休閒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持续有助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參與國際研讨與合作,擴大遺產的社會影響;實施監督與評估,確保遺產保護有效進行,並建立整改與撤銷機制。
這些措施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傳承了傳統知識與技藝,提升了經濟效益,還增強了公眾參與,有助于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开展。然而,在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過程中,仍然存在幾個主要問題: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二是經濟壓力與保護衝突明顯;三是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四是資金投入不足,難以持續推進保護工作;五是社會整體參與度不高。
對此,提出以下六項政策建議:一是完善政策法規,強化執行力度。設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组织,加強對保護工作的指導和監督。二是有助于綠色經濟开展。开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和生態旅遊,結合農業文化遺產,打造綠色經濟增長點。顺利获得生態補償和市場機制,提升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協調开展。三是加強傳統技藝傳承與創新。設立專項資金和項目,支持傳統農業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顺利获得農林類高校與相關组织的教育培訓、技藝大賽等形式,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和傳承能力。四是加大資金投入與多元化籌資。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同時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如社會捐贈、企業贊助等,形成多元化資金支持體系,保障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五是提升公眾參與和社會認同。顺利获得宣傳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提升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保護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的良好氛圍。六是加強科研研究與技術支撐。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科研研究,提升保護工作的科研性和技術水平。顺利获得引入先進技術手段,如數碼化保護、生態監測等,提高保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