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顯強:關於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的觀察和思考-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毛顯強:關於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的觀察和思考

發表日期:2024-09-03  作者:  點擊:[]

編者按

       823-25日,由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研院農村开展研究所共同主辦,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承辦,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研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4年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圍繞「生態經濟學研究中的思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碳排放雙控轉型新機制」「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綠色低碳高質量开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綠色生產力」等12個專題展開深入探討。本期編髮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 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毛顯強的《關於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的觀察和思考》。


關於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的觀察和思考

毛顯強

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中國生態經濟學顺利获得對西方生態經濟學進行了批判性接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主要歸因於中國生態經濟學科形成开展過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結合」特點。未來,中國生態經濟學應從理論、方法、實踐三個方面繼續完善,堅持求同存異,在開放中求开展,在動態中求平衡,努力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

       一、從書籍文獻出版中追尋中國生態經濟學40年开展的軌跡:1984-2024

       書籍方面以部門/區域生態經濟學應用專著佔比最高,應用成果豐富,與西部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等密切結合;理論方法類其次,以生態經濟學總論教材為主;接着是教材和譯著。書籍出版特徵概括為:1985-1995年為起步階段,出現一批早期的教材和理論專著;期間經歷了1996-2001年的沉寂期;2002年之後呈現一個高潮期,譯著、理論方法專著、教材,特別是實踐應用類專著爆發式產出;2012年後的幾年達到一個峰值。文獻方面,選取《生態經濟》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兩本國內期刊、《ecological economics》以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兩本國外期刊作為代表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兩本國內期刊在主題、方法、區域方面,關注點有較高的相似度,研究方法趨於「高級化」和複雜化。兩本英文期刊在研究主題方面,比國內較早關注碳排放、碳減排、氣候變化,都重視環境經濟價值評估、費效分析研究方法,更早採用投入產出、一般均衡分析等,對國內的研究都有借鑑引領作用。與國際上相比較,生態經濟學在中國比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具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其概念、理念更為普及和深入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區域,這表明生態經濟學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中國生態經濟學對西方生態經濟學進行了批判性接收

       顺利获得對西方生態經濟學的來源和相關論述進行分析發現,中國生態經濟學對西方生態經濟學進行了批判性接收。能值、體現能、熵、㶲、生態足跡,作為西方生態經濟學特有的指標,適於用於評估,卻因不能與市場直接掛鈎,難以為社會、決策者所接受,但它們仍然是評估經濟綠色开展、高質量开展的重要參考,可以作為檢驗生態與經濟是否協調的參考性指標。這證明西方生態經濟學既有其局限性,也對开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生態經濟學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生態經濟學在中國的廣泛普及推廣,可以歸因於學科形成开展過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結合」兩個特點。中國生態經濟學者力圖總結中國經驗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了非常大膽和有力的探索。但中國本土生態經濟學「強於道、而弱於術」,應該繼續借鑑和學習生態經濟學、生態經濟學數量化研究分析方法、生態經濟學特有的指標體系,嘗試創新本土化分析評估方法指標。

       三、生態經濟學形成开展過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結合」

       中西方生態經濟學有一個顯著的差別在於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看法。關於如何處理經濟开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西方生態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限制开展、適度开展。而中國給出的答案是建設生態文明、高質量开展、綠色开展、开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當然,即使是人的主動作為可以提高承載能力,降低生態壓力,也並不意味着全球都能效仿中國。因此,如何輸出中國理論、方法,惠益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完善「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理論、方法、實踐

       第一时间,繼承和發揚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並包,集成創新」,堅持利用新機遇,回答新問題,適應新要求,應對新挑戰。其次,完善「大」生態經濟學體系應涵蓋三大要素,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平衡、承載有限,市場主導、綠色开展。最後,提出一個融合的框架,理論上包括前體理論、基本理論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开展,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包括生態經濟政策論、部門專業和區域的生態經濟學等。

       生態經濟學終極問題是回答「如何認識生態與經濟平衡」,「如何量化衡量和評估生態與經濟平衡」,「如何實現生態經濟與平衡」。在回答這些問題中k8凯发(中国)要堅持求同存異,要加強學會各分支的聯繫和合作,召开更多的討論、爭論、辯論,在開放中求开展,在動態中求平衡。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2Yz9L7KPuDSesg0cKXBqYA






上一條:李周:生態經濟學研究中的思考
下一條:智庫專家深入解讀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