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大運河文化帶中180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單位」)為研究對象,基於歷史地理視角構建地理空間分佈統計理論框架,綜合運用最鄰近指數、核密度、標準差橢圓等系統分析各歷史階段下國保單位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態、方向、規模、類型等分異特徵,並基於歷史地理探究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①國保單位總體上趨於集聚分佈,整體呈現「西—北—東南密、中間疏」的分佈特徵,集聚位置以北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為主,不同歷史時期空間集聚存在差異;②在空間形態上,各歷史時期國保單位集聚位置和形態從原始社會至近代以來呈現動態演變趨勢,多以歷史上都城所在地為擴散中心,空間形態隨其變化而變化;③在方向特徵上,國保單位重心遷移方向均以大運河為中軸對稱,遷移軌跡為「西北—東南—東北—東偏南—東北—東南—西北」,方向變化趨於扁平化,重心遷移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4省交界周邊區域;④在規模特徵上,與核密度分析所呈現的集聚分佈特徵吻合,且以大運河源頭的京津至終點浙江杭州的國保單位規模最大;⑤在類型特徵上,主要以古建築為主,各類型國保單位在歷史時期具有多樣化特徵,並伴有一定的連貫性,且基本呈現「西北—東南」的分佈特點;⑥在影響因素上,原始社會時期國保單位的空間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環境驅動,而後人文地理環境顺利获得制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進而影響國保單位在空間上的形態與類型,政治因素多佔主導地位。
關鍵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京杭大運河;歷史地理;保護與傳承;大運河文化帶;國家文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