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由江蘇省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整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第一屆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論壇在南京舉行。專家學者圍繞「現代化新徵程與資源環境政策」主題展開廣泛研討研讨。

洪銀興:加大資源環境投資,保障綠色开展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並舉有助于綠色开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和環境惡化問題,綠色持續开展不能停留在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上,還需要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要實現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必須在資源環境的开展研究中引入並且釐清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與資源和環境投資間的關係。
一是要素的邊際收益。在自然資源供給數量固定的情況下,顺利获得增加勞動、資本等可變要素數量來取得更多的產量和報酬是有限的,達到一定程度邊際收益就會為零甚至是負數。要克服和緩解邊際遞減的趨勢,唯一的可能就是要對自然資源進行投資,有助于技術進步,增加自然資源供給和提高它的品位和質量。自然資源匱乏的唯一判斷是成本,而不是實物的稀缺。要從自然界取出資源,就要給自然界投資。經濟越是开展,對自然資源供給條件方面的投資越重要,因為它的目的是改變自然資源質量和供給條件。
二是土地等自然資源資本。馬克思強調,在土地價格中,土地資本會佔越來越大的比重。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开展,土地自然力不僅需要補償,還需要投入資本,建立人們合理利用自然力的有效機制。土地資本的收益歸屬應該遵循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即誰投資誰就擁有土地資本。另外,土地流通也是土地資本價值實現的一個途徑,土地資本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流通。把土地資本原理進一步推廣到自然資源領域,只要是向自然資源的投資都會形成相應的資源資本。比如,改善資源環境投入形成的環境資本,提高礦物品位投入形成的礦物資本,改善水質的投入形成水資本等。在投資主體多元化條件下,要調動各個方面對自然資源投入的持续性。激勵手段包括:投資收益必須歸投資者所有,要保證自然資源的經營者(投資者)能夠在經營其所投資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期間得到投資收益,以提高其向自然資源投資的持续性;調整資源價格體系,水資源、礦產品和能源的價格要考慮到資源成本。
三是生態財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是寶貴的生態財富。不能為謀求物質財富而犧牲生態財富,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开展生產力」的理念。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既沒有真實反映預防環境污染的費用,也沒有涉及到自然資源存量的消耗與折舊以及環境退化的損失費用,恰恰給經濟开展產生了錯誤的導向,直接導致了以環境資源存量和質量迅速惡化為代價的虛假繁榮。現在明確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應該是包含環境、生態和質量,也就是生態財富的內容。現有GDP的內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調整:在GDP中要扣除由於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以及為此而支付的成本的扣除;生態投入以及相應的生態產出應該計入GDP,其中包括類似於土地資本的生態資本。
四是資源產權。避免自然資源公地悲劇的關鍵是要有排他性的產權制度,改變人們對公共財產的過度使用現象,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做到兩點:第一,要明確產權主體是產權制度的核心,既涉及產權歸屬又涉及產權責任;第二,要明確使用資源就要向產權主體付費,這樣就可以防止濫用資源。因此,凡是能夠明確私有產權的儘量明確其私有產權,從而使自然資源能夠得到私人產權利益的關心。對一些仍然保持國有產權的自然資源也要克服公地悲劇,必須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好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者職責。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完善开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因為公有地、公有資源實際上由地方政府來承擔它的產權責任,因此考核評價就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權重,對領導幹部要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作者為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王一鳴: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之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顺利获得的《建議》提出,促進經濟社會开展全面綠色轉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着眼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引領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指南。
綠色轉型是有助于高質量开展的內在要求,是指經濟开展擺脫對高消耗、高排放和環境損害的依賴,轉向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排放減少和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綠色开展方式。綠色轉型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修補,而是开展方式的革命性變革。立足新开展階段、貫徹新开展理念、構建新开展格局,必須以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倒逼高質量开展,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碳排放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鞏固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鈎的態勢,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之路。
中國推進全面綠色轉型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擠壓式」工業化帶來污染物排放的集中釋放。與先行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具有明顯的「擠壓式」特徵,各種工業品生產在短時期內爆炸式增長並在多個領域達到史無前例的生產規模。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溫室氣體和廢棄物,這不僅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也帶來了巨大的治理成本。二是能源結構調整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面臨挑戰。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徵,使得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碳和能源的生產率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價值鏈提升任務艱巨。基礎製造能力與先行工業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工藝流程創新、數碼化管理等方面能力仍顯不足,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四是生態環境治理仍面臨較大壓力。中國總體上仍處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期,近年來部分污染物排放已跨越峰值進入平台期,但排放規模仍居高不下。
中國綠色轉型需要構建全方位對策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开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牢牢把握「全面」這個關鍵,從經濟社會开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入手,綜合施策,久久為功。一是有助于綠色低碳开展。有助于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开展綠色建築,召开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強化綠色开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开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开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二是实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开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三是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繼續召开污染防治行動,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四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五是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研配置、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作者為國務院开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研讨中心副理事長、研究院)
潘家華:中國「碳中和」之路該怎麼走

「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加速低碳轉型和促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开展,以及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目標的提出強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續开展和後疫情時代綠色復甦的歷史潮流,但對於中國來說,面臨比歐美發達國家更為艱巨的挑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那麼,中國碳中和之路應該怎麼走?
世界开展格局的中國定位與挑戰。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佈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开展趨於飽和;开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初級或中後期階段,對於碳排放空間需求巨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已經邁入工業化後期乃至於後工業化階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億農村居民仍然處於較低开展水平。中國提振雄心,對發達國家是一個倒逼,對其他开展中國家是一個示範。
發達國家已達峰但減排進程緩慢。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早已達峰,一些早期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以前就已經進入下降通道,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發達國家的排放軌跡表明,在達峰後存在一個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續時間較長。這就意味着,中國的碳達峰,可能不是單一峰,而是多峰,但k8凯发(中国)要儘量縮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進程。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促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开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同時,k8凯发(中国)也必須認識到,達峰後有較長高位平台期且減緩困難,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絕非易事。
碳中和是人類共同利益和責任。全球變暖趨勢持續,地表溫度持續上升,氣候變化影響日漸深重,這不僅造成社會經濟損失,還影響生態系統平衡與开展。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碳中和是人類的共同利益。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开展,特別是後疫情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持续兌現碳中和承諾,堅持綠色开展,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彰顯中國對全球可持續开展的責任和擔當。
合理選擇中國淨零碳的路徑。實現碳中和沒有捷徑可走,第一时间要從根本上減碳去碳,調整能源結構,謹防誤導誤區。二是需着眼於開發風能、水能、太陽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开展多贏繁榮與自給自足並舉的零碳經濟,开展零碳產業,生產零碳產品和零碳消費品,形成資源組合、區域協同、能源互補、空間均衡的格局。三是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提高零碳能源佔比。四是提高減碳零碳行為社會參與度,形成低碳綠色开展社會共識。五是有助于低碳領域的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改變企業與消費者對高碳能源、產業、產品的認知,推廣電動汽車、風電、太陽能等較為成熟的低碳技術,加快生產結構與生活方式調整。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研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樊勝根:着力提升全球食物安全水平

飢餓和營養不良是全球性的挑戰。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土地、生物資源不斷退化以及氣候變化威脅着農業食物系統,同時食物系統本身又對環境與氣候變化造成巨大負面影響。而弱勢群體往往是食物系統風險最直接的受害者。當前,全球超過6.9億人遭受飢餓,20億人營養不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飢餓與營養不良問題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具有韌性、可持續、低碳甚至零碳的全球食物系統對於全球的食物安全至關重要。
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开展的「零飢餓」目標,全球食物安全需要應對以下幾方面的挑戰。第一时间,土地和淡水資源已觸發生態紅線,將對全球人類的健康、未來的开展造成巨大影響,並且將其恢復的成本極高;第二,氣溫上升導致非洲乾旱區的糧食產量斷崖式下降,危及世界糧食供給;第三,全世界每年食物損失及浪費嚴重;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對食物系統的影響已經從生產端、供應端轉向了消費端,威脅到弱勢群體的食物安全水平。因此,未來需要從消費端推廣健康消費理念,從生產端加大科研投入,在制度建設方面要更具包容性,實現可持續的全球食物安全。
政策創新引導消費習慣轉型。第一,針對不健康、不營養、不可持續的食物消費徵收食物稅,顺利获得價格機制的調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營養膳食水平。隨着經濟社會的开展,人們的膳食結構變得不均衡,部分人群營養不足,有些群體營養過剩;全球方面,紅肉攝入過多,蔬菜水果攝入量少,而紅肉生產的碳排放最高。食物稅籌集的公共資金可以用於支持健康、營養、可持續、低碳食物的生產,增加環境友好型食物的供給。第二,對食品行業進行適度引導和約束,強化健康和營養的食物生產,降低高糖、高脂肪、高油食品生產,為健康消費给予有效供給。第三,不斷推行有效的宣傳與激勵措施,減少糧食浪費與損失,提升食物整體利用水平。
調整食物科研投入方向,實現多贏。技術創新是食物系統可持續的必要投入,關注產量的同時也需要兼顧食物健康與環境健康。一方面可以顺利获得生物強化增加水稻、小麥、玉米的微量元素含量,為消費者给予更均衡的植物基膳食營養;另一方面,研發資源利用強度低的新品種,降低農業生產對水、土地、化肥農藥的需求,實現綠色生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強化制度創新,提升食物可取得性。第一时间,降低性別不平等,提升女性在食物分配系統的決策權,以降低貧困、改善營養不良。其次,擴大生產性社會保障體系,減小重大疫情對低收入人群食物消費能力的衝擊。再次,改革低收入人群消費補貼方式,減少價格扭曲,支持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品價值鏈。調整现在以降低食物價格為目的的補貼,使食物價格能充分反映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和健康成本。在此基礎上,採取包容性的安全食物生產體系支持政策,比如食物補貼、食物券等,以支持低收入群體對健康食物的可取得性。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
沈其榮:聚焦技術推廣難題,聚力農業綠色开展

由於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的限制,我國農產品整體質量和品位不高。如何有助于農業生產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高肥力、無污染的土壤是先決條件。將每年6000萬噸養分的有機廢棄物轉換成商品有機肥,有助於節省50%-60%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和解決病蟲害的問題,更是農業綠色开展的關鍵環節。但是,長期以來的商品有機肥推廣困難重重,嚴重阻礙了農業綠色开展的步伐。因此,掃除商品有機肥推廣的障礙性因素是有助于有機肥產業开展、促進農業綠色生產的關鍵步驟。
提升商品有機肥當季增產效果是有機肥的根本。農民是否使用有機肥,主要是判斷其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因此,技術上需要將商品有機肥加工成當季作物增產水平與化肥增產效果基本相當的肥料,即包括商品有機無機復混肥、商品生物有機肥和商品複合微生物肥料等在內的商品有機(類)肥料。技術上的關鍵環節是提升堆肥工藝,降低pH值,開發富含芽孢桿菌和木黴菌的有機肥,一攬子降低作物病蟲害發生率,提高有機肥使用的經濟效益。
实行科研示範,提高農民對有機肥的認識。解析土壤微生物區系特徵,圍繞免疫型、解毒型、促生型根際微生物區系的表徵,根據經濟作物免疫、糧食作物增產和糧經作物解毒的不同綠色开展目標,推廣土壤肥力、土傳病害、土壤污染的相關知識,讓農民能根據農業生產的具體需求從不同的商品有機肥中選擇合適的產品。
提升科研水平從源頭「淨化」食物。針對日益嚴重的土壤重金屬和抗生素含量超標問題,加大研發力度為土壤「解毒」,減少進入食物鏈中的土壤污染物,真正實現土壤健康和植物健康,降低污染對食物鏈的危害。
(作者為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鄖文聚:提高水土資源配置效率

落實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三大安全,「十四五」需要顺利获得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大幅提高水土資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實現生態屏障的穩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要實現這些目標,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要深刻認識大變局。當前人們對生態產品的要求更高;後疫情時代人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更加關注;世界政經格局變化對參與全球治理提出更多要求;全球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生態安全危機爆發風險。隨着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可用於生態修復的財力物力日益增多,公眾對生態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參與治理的意願進一步增強,為加強生態修復给予了有利契機。
要科研謀劃頂層架構。一是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开展關係。二是堅持科研治理,分區分類施策,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不斷加大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力度。四是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生態修復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
要分類統籌「十四五」攻堅。國土空間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顺利获得國家需求引領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建議把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起來。一是着重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強防沙治沙與荒漠化綜合治理,推進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召开水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推進退耕還河還湖還濕。二是穩妥推進農業空間生態修復。加強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召开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穩步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三是大力召开城鎮空間生態修復。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召开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四是有序推進礦區生態修復,促進礦區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和增強。五是持续實施海洋生態修復。
(作者為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沈和:更大手筆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

長江是中華民族兩大「母親河」之一,也是中華文明开展的脊樑。長江江蘇段揚子江流域,產業、城鎮、人口相對密集,是中國經濟社會开展的精華。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的最新指示精神,既要學深悟透,更要落實更具戰略性、創造性的關鍵舉措。
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記總書記重要囑託,始終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放在黨中央戰略定位和國家區域开展總體戰略中來謀劃,找準時代坐標、前進方向、戰略重點,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手筆,奮力「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
要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开展核心戰略、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堅持全球眼光和國際視野,更大力度推進美麗江蘇、智慧江蘇、健康江蘇、法治江蘇、平安江蘇、誠信江蘇建設,更高水平推進科技強省、製造強省、開放強省、數字強省、教育強省、人才強省、文化強省、體育強省建設,大幅提升江蘇开展的創新力、競爭力、控制力和抵禦風險能力。
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空間,向創新要動力,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不斷增強开展新優勢,搶佔开展制高點,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產業創新力、科教支撐力、環境吸引力、品牌影響力、幹部帶動力,努力在全國开展中爭先進位,實現直道衝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
要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高標準实行數碼化賦能現代化大文章。以數碼化定義現代化,着力推進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平台化、個性化、共享化、綠色化,加快搶佔未來戰略制高點,全面提升數碼化能力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條有鮮明中國特色、江蘇特點、時代特徵的美麗江蘇建設成功之路。
(作者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YiE-UiPAEuOCr7RRg387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