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馮淑怡
【核心觀點】基於支柱論、生態論和資本(資產)論視角召开可持續發展評價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但是無論何種評價,均應堅持系統觀念,構建統一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從而有助于可持續开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經濟時報:可持續开展評價有哪些不同的視角和側重點?未來如何不斷優化可持續开展評價?
馮淑怡:可持續开展評價是可持續开展從理論階段進入到可操作階段的前提。作為有助于可持續开展的重點任務,可持續开展評價是為了實現可持續开展的目標,依據可持續开展理論,運用科研的方法和手段來評價一定區域可持續开展系統的運行狀況、實現程度、變化趨勢與开展效果,為指導可持續开展给予決策依據。可持續开展系統是由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四個子系統組成的複合系統,具有複雜性、內部適應性、外部開放性和公平性等特徵。由於存在着不同的可持續开展理論視角,可持續开展評價也就有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側重點。
支柱論視角強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子系統協調开展,主要包括社會、生態、經濟以及綜合效益評價。如聯合國提出的以SDGs為指導的可持續开展評價指標體系。其優勢在於全面性與靈活性,一是能夠反映涵蓋社會、生態和經濟方面的內容;二是隨着不同开展階段關注的問題不同,不同國家或地區自身條件不同,以及新數據來源的出現等,能夠靈活調整可持續开展評價主題框架。劣勢在於科研性與實用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評價標準(指標集和評價方法)不統一,其科研性面臨挑戰。如指標集量綱混亂,缺乏可比性,且許多重要的指標集忽略了某些關鍵領域。此外,評價方法較多,且指標間權重的確定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導致結果差異較大;另一方面,受限於技術等因素,一些重要指標難以獲取,其實用性也面臨挑戰。
生態論視角認為,人口和經濟子系統的可持續性從屬於資源和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性,主要包括人類活動對資源和環境子系統所施加「壓力」的評價,以及資源和環境子系統對這些壓力的反應的評價。如生態足跡、碳足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其優勢在於直觀性與可比性,一是以合理的、綜合的方式考慮複雜問題,有助於顺利获得一段時間內的評價來直觀顯示總體趨勢;二是僅評價資源和環境子系統的運行狀況,其結果可以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劣勢在於非全面性與不確定性,一方面,由於人口和經濟子系統作為可持續开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能完全由資源和環境子系統的變化來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另一方面,相較於人口和經濟子系統,資源和環境子系統的評價仍然是當前的難點所在,其數據的可取得性以及方法的差異性面臨更大的挑戰,結果的精準性往往受到質疑。
資本(資產)論視角認為可持續开展系統健康運行要求資本存量(包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長期保持不下降,根據人們對各類資本能否互相替代以及替代多少的認識,有強可持續性和弱可持續性兩種觀點。如「真實儲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綠色GDP等。其優勢在於真實性與可比性,一是對國際普遍採用以「收入」為衡量指標的重大補充,更加準確地估計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真實財富;二是能夠顺利获得貨幣化清楚地分析各類資本及總資本的情況,便於比較。劣勢在於可操作性面臨挑戰,一方面,同支柱論和生態論視角可持續开展評價一樣,受數據可得性和方法的限制,從貨幣尺度對一個地區的總財富進行度量是難以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具有複雜的時空性,資本(資產)論視角的可持續开展評價既存在空間範圍不確定,也存在時間範圍不確定。
由此可見,可持續开展系統是極其複雜的,不同視角的可持續开展評價也都不是完美的。未來應不斷優化可持續开展評價,第一,堅持系統觀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开展。第二,構建統一的監測和評價體系,提高可持續开展評價的科研性與可操作性。標準化指標體系是重點。從監測和評價「兩張皮」到「一盤棋」,切實做到監測服務於評價;標準化方法體系是支撐。規定評價方法應以市場法為主,當不具有市場價格時,分類制定評價方法的標準,確保結果的精準性和實用性;要注意因地、因時、因勢制宜。考慮不同空間單元如國家、省、市、縣等行政單元,以及長江流域等自然單元的適用性,考慮未來各種可能的條件改善,保持指標體系的靈活性和動態性,同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如優先評價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自然資源。第三,強化技術支撐,提高可持續开展評價指標數據的可取得性與準確性。充分利用現代測量、信息網絡以及空間探測等技術手段,構建起集「天-空-地-網」為一體的監測和評價技術體系,實現高效數據獲取、高精度自動化信息提取和多源數據融合。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__4W--vRAwup1dWUtWKI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