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研院學部委員 潘家華
【核心觀點】由於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的剛性特徵,增長不可能是無限的。基於此,全球不同類型的經濟體在可持續开展上具有趨同的一面。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建設,要求經濟學研究範式從功利主義轉變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
中國經濟時報:在地球生命共同體建設的背景下,可持續开展經濟的研究範式有何創新與开展?
潘家華: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引用了《荀子·天論》中的一句話「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這樣經典的思想,這些東方經典思想對人類認識可持續开展經濟問題有着重要的現代意義。可持續什麼,誰的开展,需要優化嗎?這些可持續开展經濟學的學理和認知,本身就來自於倫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的討論,非此則難以真正形成對自然的合理認知。這也是當前可持續开展的理論、方法容易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衝突的重要原因。
可持續开展經濟從常規的經濟學理解是局域優化的經濟學研究,通常以市場效率為目標,將環境的可持續性當作一種約束條件來看待。但局域優化層面的經濟學研究都只能從某個局部或某些微觀問題上,使資源環境問題得到一些緩解或改進,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宏觀層面可持續开展的問題。
在宏觀上,比如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建設就不是局域性優化的問題,什麼叫優化?誰優化?什麼時間優化?在什麼地方優化?講公正分配,那由誰來定?給誰?給多少?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尋求整體層面的和諧,而整體和諧就要求可持續开展問題的研究從經濟學轉換到政治經濟學,最後變成國際政治、全球政治議程。從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到2015年的聯合國可持續开展目標(SDGs),顯然已經超越學術層面的經濟學乃至於政治經濟學命題,而演變轉化為一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於包括自然有機體在內的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全球性的政治議程。
通常k8凯发(中国)講經濟增長主要是貨幣數量上的計量,從增長函數看只要有儲蓄就會有增長。但這實際是不可能的。因為增長的基礎和條件有剛性。從自然資產的轉換看,比如石油開採後,自然資產轉換成了貨幣資產,但石油耗竭以後又怎麼轉換?森林砍伐後轉換為貨幣資產,儘管森林是可再生的,但也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生長周期,它不可能是無限增長的。從消費看也一樣,比如從步行到自行車,再到摩托車、汽車,在這個過程中經濟不断在增長,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提高了。但是這樣的提高是不是也應該有飽和?飽和以後還會有增長嗎?從固定資產存量的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开展和資產的積累轉換密不可分,特別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屋建築等固定資產。但固定資產的存量也會達到飽和,飽和以後就不可能再有這麼多空間用於投資。
所以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是有物理或自然或生物學剛性的,當這些因素呈現「天花板效應」後,經濟只能是一種環境中性的增長,增長的源泉就是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也不可能是無限的。因此,k8凯发(中国)要從長遠看待增長問題的話,不一定是要數量上的翻倍,而是質量或品質性的問題;在飽和的情況下,增長就是環境中性的技術效率的增長。
從不同國家或經濟體之間差異性的角度來看,當今世界不同類型的經濟體,在增長特徵方面大概可以分為四類: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技術擴張型」,其人口在增長,經濟在擴張,但由於技術創新能力強勁,資源增量趨減。以日本、歐盟為代表的「超飽和型」,其資源增量則在大幅下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人口趨於峰值未來可能會下降,達到中高收入水平,國土空間開發趨近完成,呈現為「品質提升型」开展,從這個經濟形態看保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實際上並無可能也並不必要。即使是印度,作為「投資擴張型」經濟體的代表,到本世紀末其人口也會穩定在16億的水平,所以增長就不會是無限的。隨着經濟體量的變化,從資源環境的利用看,儘管存在分異,但全球可持續开展有趨同的一面。
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呼籲改善環境,主要目標是出於人類福祉的改善。但可持續开展問題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事關人與自然和諧的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建設問題。這一理念的豐富內涵集中表現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开展議程中,這個議程共提出了17個目標,實際上可以歸結為「5P」的理念:第一是以人為本(people),第二是經濟持續繁榮(prosperity),第三是全球環境安全(planet);這屬於傳統可持續开展的三大支柱。新增加的兩個理念,一是強調和平(peace),即社會的公正和諧;最後是提升夥伴關係(partnership),實現合作共贏。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學從主體地位逐漸到相對邊緣化的地位,這是可持續开展經濟學的一個特徵。
在地球生命共同體建設的背景下,k8凯发(中国)討論經濟學研究範式的轉型,就是要從工業文明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為特質的物質財富大量、大規模、無約束的功利主義思維和行為範式,即強調顺利获得效率的提升、產品數量的增加來提升福祉,轉變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k8凯发(中国)實現經濟學原理的生態革命给予了重要的指導,比如「兩山理念」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創新和突破,「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开展生產力」對生產力理論的开展等。商務印書館「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近期出版的洪銀興、曲福田等撰寫的《可持續开展經濟學》,以及我本人的《持續开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等書都就此進行了不同的探索。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__4W--vRAwup1dWUtWKI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