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 姜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子勛
繼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專門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後,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中央為什麼要將耕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研究部署?如何推進相關工作?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姜海。
守住耕地這個糧食生產命根子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為什麼要將耕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研究部署?
姜海:耕地是人類生存开展的命脈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耕地保護是大國治理需要優先考慮的重要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快速开展和用地需求急劇增長,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成為我國基本國策,先後出台實施了一系列以控制耕地流失、強化耕地補充為核心的管理政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紅線,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但是耕地保護紅線的基礎仍不夠穩固,隱藏在糧食多年增產與口糧高度自給現實下,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反彈導致耕地數量滑坡的風險不容忽視,耕地分佈重心北移、農田水利欠賬多帶來的耕地質量與生態問題亟須重視。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疊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新徵程上耕地保護的壓力更大。
根據國家標準《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鹽鹼地是指表層鹽鹼聚集,生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是自然資源管理的一個專業術語。公眾和媒體討論的鹽鹼地,往往泛指由鹽鹼土覆蓋或組成的土地,包括由鹽鹼地開墾改造形成的耕地、草地、林地等。儘管對鹽鹼地的理解有差異,但是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對耕地保護的意義顯而易見。
一方面,鹽鹼地開墾改造是長期以來我國耕地數量補充的重要來源。在經濟驅動、科技進步和政策有助于下,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對於我國穩定耕地面積作出了持续貢獻。另一方面,鹽鹼地改造利用對於耕地質量產能建設也很重要。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全球20%-50%的灌溉土壤鹽度過高,逾15億人口因土壤退化而面臨糧食生產的重大挑戰。全球氣候變化、淡水資源不足和田間管理不當等因素加劇了土壤鹽漬化對耕地的威脅。在鹽鹼化趨勢加劇的地區,加強現有鹽鹼耕地改造提升,遏制耕地鹽鹼化趨勢,對於守牢耕地紅線、保障糧食供給意義重大。中央把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上升到國家糧食安全高度,審議顺利获得《關於有助于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將對國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產生深遠影響。
把握好耕地保護的重大要求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
姜海:從治理的視角來看,耕地保護具有主體多元、目標多維、手段多樣、主動作為、地區差異以及動態調整等特徵,是一個系統性極強的複雜社會工程,必須在制度、管理和投入上採取過硬實招。
當前,面對更加複雜艱巨的耕地保護任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突出把握好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守牢18億畝耕地紅線是核心前提與底線要求,必須嚴格執法、嚴防死守。同時,面向農業強國建設,要把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將更多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實現耕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永續利用。
針對管理中發現的漏洞短板,應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等制度,將農業空間內部對耕地的佔用也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和長效管護監管,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審計,顺利获得「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責任。
要面向耕地保護全過程,在繼續用好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行政審批、監管考核等有力工具的基礎上,更加充分地運用法律、經濟、協商、科技等手段,實現耕地佔有、利用、保護、修復過程全方位的利益協調和規範協同。特別要加快完善經濟激勵機制,提高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和耕地保護的持续性,處理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產業融合开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
中央提出「要持续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加強科技研發和生產投資,探索有效开展模式,突破我國傳統耕地稀缺的自然條件限制」,這無疑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我國耕地保護的思路與手段。
推進鹽鹼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提出「要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鹼耕地改造提升」。請問應該怎樣推進鹽鹼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
姜海: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推進鹽鹼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需要克服信息關、技術關和投入關。
一是切實摸清底數,夯實鹽鹼地科研分類有序治理的信息支撐。結合國土調查、土壤普查和水資源調查等成果,進一步摸清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鹽鹼地和受鹽漬化影響的耕地及其他土地資源的數量、分佈、土壤質地、生態條件、鹽漬化程度等情況,同步調查水資源匹配、土地權屬、經營狀況等,開發綜合性數據庫,更好服務規劃編制、技術研發、工程設計、管護監管等。
二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鹽鹼地形成機制、改造潛力及成本風險等,因地制宜科研確定綜合改造利用目標與技術模式。應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鼓勵支持鹽鹼地改良、節水灌溉、生態保護修復等技術探索和實踐,及時總結推廣鹽鹼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發揮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優勢,「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鹼特色品種,進行地、種、法一體化改良,破解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的關鍵技術瓶頸。
三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顺利获得土地、金融、碳匯等政策創新,鼓勵引導企業、農村集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元主體參與,多渠道拓寬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的全社會投入。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SvVwv8xBHatvY-g-ttJE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