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3-07-24 稿件來源:《群眾·決策資訊》 作者:路 璐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开展,持续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在傳承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新,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路徑、標誌性成果的形成给予了根本遵循。
建設高水準國家文化公園,需要充分把握其文化創新中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挑戰。既需要對國外先行地區的建設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又需要結合國情進行本土化轉換,持续與世界對話,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展示國家形象的金名片。
注重歷史敘事,凝聚文化認同。文化認同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深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作為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其建園目的就是為了尋找認同。該公園顺利获得展現美國西部的「荒野歷史敘事」,不斷喚醒一種「從美國西部共同探索新大陸」的文化記憶。哥斯達黎加的奇里波國家公園顺利获得展現同一文化的不同側面來凝聚認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則可以顺利获得展現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多元一體歷史敘事來更好地凝聚文化認同。
注重空間營造,建構記憶之場。文化與記憶不是不言自明的,文化需要表達,記憶需要媒介,記憶的場所需要建構。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是歐洲第一條文化線路,這條線路承載着西方世界的朝聖文化。沿線分佈着自中世紀以來的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與新古典主義等各式建築,使得整條線路成為西方世界回瞻自身藝術與歷史信仰的巨型記憶之場。澳大利亞的戰爭遺址類公園也是顺利获得對公園空間中不同元素的多重營造,建構出濃厚的記憶氛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有條件利用更為豐富的文化符號,去營造出具有更大時空體量的記憶之場。
兼顧各方利益,凝聚文化主體。放眼全球,國家公園建設均會面對如何「協調各方、凝聚共識」的挑戰。非洲南部橫跨南非、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三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跨國公園大林波波跨國公園,顺利获得保留原住民與居住地的文化遺產與相關記憶,妥善處理了沿線的安置搬遷問題。英國现在的15個國家公園則顺利获得採用多元主體協作體系來最大程度地爭取公眾支持。這些國家文化公園以此平衡公園开展與公眾生活之間的張力,有效凝聚並發揮文化主體的建設性作用。
利用數字賦能,建設智慧公園。數碼技術可以促進國家公園的遺產保護與可持續开展。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與谷歌文化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囊括「數千種歷史及文化物品」的數碼化資源庫,公眾可以顺利获得谷歌在線瀏覽這些國家公園的數碼化內容。加拿大國家公園也召开了一系列數據收集與監測項目,為建設智慧公園给予更高通量的技術途徑。長江中下游是數字經濟富集區,可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產業與數字傳媒的優勢,助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智慧升級。
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創新形成標誌性成果,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高度,認真落實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五新三主」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文化強國建設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充分借鑑先行國家地區經驗的基礎上,更好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梳理歷史文脈,建構國家形象。悠久綿長的歷史文脈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代表和象徵,展現出中華民族蓬勃奮發的精神偉力。當下,需橫接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數字人文等相關學科領域,把與長江相關的歷史事件、關涉主體、區域文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梳理成一個脈絡。從剖析長江文化基因的傳承性入手,摸清長江文化的歷史規律,探索其在時空傳承中閃爍至今的價值意義,促進長江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开展,並將其打造成國家形象的金名片,提升國家軟實力。
遴選文化標識,打造記憶之場。長江文化是一個擁有巨型時空體量的意義網絡,它們由一個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連接,這些文化符號經過價值選擇與意義生產可以被建構為具有長江文化特質的文化標識。長江文化標識可被清晰劃分為顯性與隱性、區域與整體等不同維度的標識景觀。如長江水利設施、城鎮街區、近代工業遺存等就歸為顯性文化標識;而長江飲食文化、商貿文化、詩歌文學、造物技藝等則歸為隱性文化標識。長江沿線的區域文化要在凸顯特色的基礎上,集結與凝練成整體性的長江文化標識,並注意保持「點線面、水岸城」的統一。文化標識既是價值抽象,又是形象載體,可以做到既有實體承載,又有價值詮釋,實現文化標識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的雙向支撐,打造中華民族的記憶之場。
凝練時代價值,引領研讨互鑒。從雪山到大海,6300公里的長江串聯起五分之一的中國版圖,在1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流交匯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價值譜系。因此,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注重凝練時代價值,串聯好沿線文化單元的「閃光點」,連結好江與河、水與岸、城與城的「聯通線」,展示好立足長江、走向世界的「交匯面」。以江蘇段為例,長江文化就是要深挖連南接北、承東啟西、跨江枕河的資源稟賦,打造長江與大運河「江河互動」的十字樞紐,搭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長江故事、江蘇故事的文化平台與形象窗口。
凝聚文化主體,建設幸福家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以長江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建設滿足人民的取得感與幸福感,可以圍繞水緣、產緣、文緣三方面凝聚文化主體。水緣方面,從逐水而居的人類聚落、塘浦圩田、捍海長堤到當下長江生態綠色廊道的建設,顯示長江與文化主體的息息相關。可由此建設一批長江「生態文化地標」,推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生態保護的分區管控,完善沿線生態補償機制。產緣方面,要堅持高質量开展,使公園开展惠及民生,兼顧各方利益,吸引更多的沿江與非沿江主體參與。發揮文化資源在長江經濟帶中的黏合劑作用,為沿線產業園區、城鄉建設、文旅融合等領域賦能增勢。文緣方面,長江溝通了不同區域文化,串聯起眾多歷史文化空間,並孕育出百花齊放的文化形態,要持续傳揚好長江文化中「海納百川、經世致用、崇文重教、奉獻擔當」等諸多文化價值。
創新傳播形式,推進虛實融合。注重利用數碼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雙向融合建構。實體空間以長江幹流支流為基底骨架,沿江展開的城鄉聚落與全流域的水韻地域文化空間鑲嵌其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虛擬空間的建設不僅僅是數碼化與多媒體的展示,而是與實體空間的協同聯動、互通有無。加快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數字資源庫,完善長江文化全流域專題遺產庫與遺產保護監測體系,搭建信息匯集、遺產普查、學術研究、監測管理、智慧公園等一體化的數字雲平台。重點打造一批數字智慧公園的標誌性工程,如有歷史景深的數字長江文化博物館、全流域地域文化與非遺展示館、溝通長江上中下游的數字文化之路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虛擬空間會極大拓展實體空間,並在新媒體特有的互動話語體系中加深公眾對長江文化的理解,為長江文化、中國故事的傳播賦能增勢。
(作者系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連結:http://www.qunzh.com/qzxlk/jczx/2023/202314/202307/t20230724_1037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