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娟:農業生態產品富民的作用機理、實施困境與政策選擇-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趙敏娟:農業生態產品富民的作用機理、實施困境與政策選擇

發表日期:2024-09-09  作者:  點擊:[]

編者按

       8月23-25日,由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研院農村开展研究所共同主辦,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承辦,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研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4年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圍繞「生態經濟學研究中的思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碳排放雙控轉型新機制」「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綠色低碳高質量开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綠色生產力」等12個專題展開深入探討。本期編髮西安財經大學校長趙敏娟教授的《農業生態產品富民的作用機理、實施困境與政策選擇》。


農業生態產品富民的作用機理、實施困境與政策選擇

趙敏娟

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教授

       中國面向未來的多目標开展願景強調和要求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有助于高質量开展和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物質基礎。因此,需要將農業生態富民嵌入國家开展多目標體系中加以分析。「兩山」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富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等多重戰略目標的疊加實踐宗旨和指導。「兩山」理念實踐中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明確「綠水青山」的價值;二是「綠水青山」價值實現機制。

       關於農業生態系統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需要明確生態系統给予的功能及给予產品和服務。農業生態系統第一时间具有供給功能,可以给予糧食、蔬菜瓜果、燃料等產品;其次具有調節功能,可以给予碳封存、固碳、淨化水質、氣候調節等服務;再者具有文化功能,可以為生態旅遊、農田景觀、文化遺產等服務;最後是支持功能,為土壤形成、養分循環、水分循環及初級生產等给予服務。生態系統的這些功能及產品服務,尤其是後三種功能给予的產品和服務,在純粹的市場作用力下往往被低估或者忽略,也就是非市場價值。生態富民過程中,需要納入農業生態系統的全價值(市場價值與非市場價值之和)。包括這些功能及產品服務的全價值評估,重點是非市場價值評估。非市場價值評估建立在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理論基礎是生態系統以其特有的構成、結構和功能,直接的或者顺利获得人類生產活動,形成產品和服務為人類给予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進而提高公眾效用和人類福祉;同時人類社會系統的活動會對生態系統結構等產生影響。因此,福祉可以作為生態系統價值的基礎。现在,以隨機效用理論為理論基礎的選擇實驗法對生態系統非市場價值的評估很具有應用前景。

       在評估價值基礎上,按照不同的生態產品與服務,其價值實現有不同的主要路徑。按照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屬性,可劃分為公共性農業生態產品、經營性農業生態產品、權益性農業生態產品,相應地,有三種主要實現路徑,包括: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市場主導政府支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现在,這三種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價值實現的實踐中,均不同程度面臨的困難。例如,公共性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缺乏完備的立法和獎懲制度,非市場價值核算費時費錢且準確性和認可度不高,高標準和一刀切的政策標準導致執行成本高等。經營性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價值實現中,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空間上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影響了資源產權界定,同質化產品競爭性和人才不足,市場信息不夠充分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缺乏真實及時認證監管等保障體系等。權益性農業生態產品與服務價值實踐中,生態產權主體沒有自由交易的市場性權利,沒有成型的產權交易市場,缺乏供給成本核算機制,農業碳排放權、排污權、取水權、用能權等四大生態產權分配納入法律調整的範圍,統計和實時市場信息與價值核算監測數據不完整不系統,區域、企業生態產權分配與交易機制不健全等。

       生態富民的推進中,建議政策制定按照分階段、分區域、分主體推進,注重政府指導下政府、市場(私人、企業或公眾)、集體(社區)等多中心公共參與。分階段是指政策制定需要區分探索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分區域是指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生態、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社會和开展水平,制定適合當地的策略。分主體包括注重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其生產和服務雙重功能,服務小農戶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服務小農戶,激勵大農戶等。政府指導下的多中心參與模式充分利用多主體行為的非正式影響因素,能夠幫助整合政府、市場、集體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有助于農業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开展。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pvC0bjdQoFTqFTYpF96vEw




上一條:周馮琦:科研理解綠色生產力
下一條:莊貴陽: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