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8月23-25日,由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研院農村开展研究所共同主辦,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承辦,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研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4年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圍繞「生態經濟學研究中的思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碳排放雙控轉型新機制」「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綠色低碳高質量开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綠色生產力」等12個專題展開深入探討。本期編髮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研院生態與可持續开展研究所所長周馮琦的《科研理解綠色生產力》。

科研理解綠色生產力
周馮琦
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研院生態與可持續开展研究所所長
科研理解綠色生產力是培育和开展綠色生產力的基礎,是從根源上解決高質量开展綠色動能的底層邏輯。但是什麼是綠色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繫?如何开展綠色生產力?當前學界仍然缺少系統性和學理性的討論與闡釋,存在着兩種極端。其一,把「新質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作為一個形容詞,套用到幾乎所有的領域。其二,將綠色生產力等同一個或是幾個特定產業,再者就是簡單地認為綠色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等認識局限。
從國際視角來看,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環境署(UNEP)、亞太經社會(UNESCAP)、世界銀行(WorldBank)等國際組織,對「綠色增長」「可持續开展」概念已有充分討論,但鮮有研究對綠色生產力進行系統闡述。國內研究試圖從不同的學科視角理解綠色生產力。第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研究認為,綠色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的概念化和具象化,具體指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理念的生產开展能力,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自然財富的能力,是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生產力,強調人類生產活動必須遵循自然开展規律,生態自然過程與經濟生產過程具有統一性。第二,宏觀經濟學視角。研究認為,綠色生產力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顺利获得將自然生態環境等生產要素納入增長模型,將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特徵是經濟生產兼顧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开展,強調綠色化的勞動資料、綠色化的勞動對象、具有綠色意識的勞動者,綠色技術進步是开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第三,產業經濟學視角。綠色生產力是綠色科技革命和綠色制度探索各自召开又相互促進,形成綠色化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體現為綠色生產力對傳統產業本身的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級改造,以及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業態加速孵化、催生及演變,甚至是形成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綠色產業集群等綠智融合的現代化產業組織形態。第四,制度經濟學視角。綠色生產力要求建立嚴格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確保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有序生產,避免經濟社會大生產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構築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橋樑紐帶。
當前,學界對「綠色生產力」的認識至少還存在以下誤區。誤區一,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的一部分。與傳統觀點相反,生態經濟學理論將經濟系統視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認為經濟增長不應超越自然承載力,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認同自然承載力的硬約束。誤區二,綠色技術決定論。綠色技術創新是綠色生產力的核心,但是並不意味着人類利用科技創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無限的。誤區三,對生態資源、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差異化特徵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環保屬性、技術含量和可再生性等特徵方面。從生態經濟學視角總結來看,第一时间,綠色生產力是厚植於經濟、社會、生態系統中,具有廣泛滲透性和融合性的生產力質態。其次,綠色生產力开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綠色科技革命突破,但不是唯一的驅動力。再次,綠色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生產要素概念邊界,形成以生態資源、信息、數據等先進新型要素為主導的全社會資源要素配置的新格局。最後,开展綠色生產力要將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內化於社會經濟开展過程,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經濟產出,創造更高生活標準和更好生活質量的新型开展模式。
當然,綠色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一定的理論聯繫。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是深刻反映綠色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理論聯繫的重大理論論斷。同時,綠色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之間還具有开展目標的一致性、產業載體的重疊性、生產力質態的交互性等多重關聯特徵。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i222peSs7Knz45YKLJub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