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8月23-25日,由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研院農村开展研究所共同主辦,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承辦,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研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4年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圍繞「生態經濟學研究中的思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碳排放雙控轉型新機制」「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綠色低碳高質量开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構建大生態經濟學體系」「綠色生產力」等12個專題展開深入探討。本期編髮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研究員王勝的《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的若干思考》。

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的若干思考
王 勝
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研究員
一、站在新起點推進我國綠色低碳开展仍然不能有半點鬆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全局性、轉折性變化。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總動員、總部署。《決定》15個部分60條,將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門單列並用了3條進行詳細部署。站在新起點,k8凯发(中国)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新徵程上面臨的挑戰。從國際國內來看,有幾個現象值得大家關注、思考:
一是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引發惡果引起廣泛關注。全球氣溫再創新高,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月平均氣溫已經陆续在14個月刷新最高紀錄。印度罕見高溫、中東大洪水、中國江西龍捲風破窗而入將一家老小卷下20多層高樓等罕見的氣象災害事件頻發。多個權威组织研究表明,1.5度溫升的目標或將難以實現。
二是地緣政治衝突和貿易壁壘為綠色低碳开展投下陰影。近年來,北溪2號管線爆炸、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地緣政治衝突引發局部軍事衝突,戰爭過程以及戰後重建無疑將拖累全球碳減排進程。歐盟碳邊境稅調節機制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全球綠色貿易壁壘。鑒於兩黨應對氣候變化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和「退群」先例,美國大選結果將對全球綠色低碳开展產生不小的影響。
三是前沿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增加了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的不確定性。綠色低碳开展本質上就是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能源領域一系列技術創新不僅觸發了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快速替代,而且帶動了汽車產業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和新能源汽車井噴式增長。儘管海藻制氫、可控核聚變技術、二氧化碳生物轉化技術等走近實現尚待時日,但一旦突破,將改寫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路徑。
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超高速增長的用能需求。數實融合在向世人展現其無窮魅力的背後,是極速增長的能耗。截至2023年底,全球和全國投用的數據中心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和3%。據《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披露,CHATGPT_3單次訓練耗電量高達128.7萬度,而CHATGPT_4單次訓練能耗更是提升了百倍。據粗略估計,到2030年,全國智算中心年用電量在0.6-1.3萬億度,約佔當年全社會用電量的5%-10%,智算帶來的新增用電佔全社會新增用電的27%以上。
五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地方政府「雙高」項目的投資衝動。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依然任重道遠。新一輪環保督查情況通報顯示,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減輕增長和稅收壓力,對於一些「雙高」項目採取睜一眼閉一隻眼的默認態度。
六是統籌能源保障安全與綠色低碳轉型的工作難度加大。中國經濟开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开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如何統籌开展與安全,協調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關鍵是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難題。
二、開啟新徵程應把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开展中國家,以最快的時間、最大的減排量實現碳達峰,充分體現了大國擔當。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關鍵在於制度、體制和機制協同發力,尤其是應把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釐清制度、體制和機制的內涵。這裏講的制度,是狹義範疇,指的是政策規範和準則。所謂體制,是管理體制的簡稱,指的是管理當中的權力劃分。所謂機制,指具體操作方式和執行手段。一般來說,制度具有穩定性、普適性和剛性特點,是整個系統運行的基礎規則。機制具有動態性、針對性、複合性特點,是特定子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具體演化的過程。而體制則是有關權責劃分的特定製度。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既包含制度、體制的變革,也蘊含着運行機制的創新。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新徵程新起點,應更加重視綠色低碳开展的機制設計。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的親自謀劃、有助于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制度的籠子越織越密。既然制度具有穩定性、普適性和剛性特點,那麼,在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推進綠色低碳开展進程中,自然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健全優化綠色低碳开展的機制上。
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應充分借鑑機制設計理論的精髓。機制設計理論是由利奧·赫爾維茨等人創立,主要是研究在多重信息不確定條件下,如何設計一套機制來達到目標的理論,本質上是多主體博弈的「逆解」。這意味着,綠色低碳开展機制設計,關鍵是要緊扣綠色低碳的具體目標,識別出利益相關方,顺利获得一系列規則、信息來影響利益相關方決策的效用函數,使其「自願」實現這一目標,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激勵相容的問題。
三、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
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高效為總目標,針對特定开展階段、特定約束條件、特定場景下的突出問題,更好地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合力作用,形成可執行、可持續氣候治理體系和機制,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做出持续探索和更大貢獻。
第一,健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目標協同機制。中央有關職能部門在制定綠色低碳政策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大溝通會商力度,加強污染防治攻堅戰與國土空間綠化、低碳开展目標的銜接,加強能源、產業、交通、建築、居民生活低碳轉型目標的協同。摒棄「一刀切」的簡單做法,科研分解區域綠色低碳开展目標,充分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的差異性。有助于目標執行過程中相關信息、數據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
第二,健全空間規劃與开展戰略銜接機制。按照「一尊重、五統籌」,充分考慮中國人口演變趨勢和城鎮體系演變規律,找准並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突出特點,科研劃定城市开展邊界,並立足未來場景,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提升城市空間利用率,逐步實現職住均衡,开展多層次交通網絡,提高城市立體綠化水平。充分考慮山區丘陵和平原差異,結合鄉村人口流動和人口結構特點,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和交通區位,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不強求整齊劃一,不追求步伐統一。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加強空間規劃和开展戰略部門、專家、跨學科的溝通協作,避免城鎮化進程被高碳「鎖定」。
第三,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加大對綠色生產和設備研發的支持力度,推行涵蓋上中下游各主體、產供銷各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綠色供應鏈,增強綠色食品、着裝、住房、載具、用品、旅遊等各類綠色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供給能力。完善並強化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標準、認證、標識落實流程,提升綠色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認可度。探索建立綠色消費統計流程與方法,評價綠色消費變化情況,即時解決領域問題。探索搭建面向全國產供銷各環節、各主體的綠色消費信息平台。顺利获得綠色消費券、綠色積分、直接補貼、降價降息等方式提升對綠色消費補貼力度。加綠色消費強宣傳教育與經驗推廣。
第四,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召开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強化人工智能在生態產品監測領域的應用,加強生態產品動態監測,及時全面跟蹤生態產品信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有助于核算結果與各類生態補償、交易掛鈎。因地制宜發掘區域生態產品獨特優勢,拓展價值轉化渠道,打造開發運營品牌,開發特色生態產品經營模式。完善縱向補償、橫向補償、市場補償生態保護補償指標、資金分配與風險分擔規則,避免各主體、各環節、各地域間補償不科研、不規範、不穩定現象。
第五,健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推進機制。中央有關部門在制定开展戰略時應考慮地方开展特點,建立適度彈性和差異化的地方考核指標。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堅持先立後破,立足地方用煤特點,在電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統籌協調有序控煤減煤,加快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持续开展分佈式光伏、分散式風電,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开展,加強綠電、綠證、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加快構建全國能源大數據平台,挖掘能源數據價值,增強能源產供儲銷信息流通,保障各環節高效協調。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項目,探索新型電力系統商業新模式新業態。
第六,健全數碼化綠色化協同开展機制。設立國家級、省市級數碼化綠色化的協調组织或工作組,定期評估政策執行效果,推進數碼化綠色化協同管理。設立綠色化與數碼化協同开展的專項基金,用於支持相關項目的研究、開發、推廣與實施。優先支持小微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綠色化數碼化轉型。鼓勵和支持數據中心與新能源、儲能設施的集成开展,特別是在資源條件相對豐富的西部地區,加強東西部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協同开展。
第七,健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機制。顺利获得綠色低碳开展專項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普通股權資本、商業銀行資金投資等方式,加強對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支持。有助于產業創新集群化开展,有助于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建立綠色科技園區、創新基地。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轉讓、技術授權、專利拍賣、知識產權證券化、知識產權託管與質押融資等交易模式,引導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綠色低碳成果轉化平台,引導以市場競爭方式有助于成果推廣,提升企業創新源動力。
第八,健全國際合作機制。依託 「一帶一路」、上合組織、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等戰略合作平台,有助于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綠色低碳技術、人才的研讨和合作,加強風能、太陽能、氫能和儲能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合作。有助于建設全球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全球標準。加強綠色財稅政策、綠色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有助于設立區域性綠色开展基金。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14rlyuO6Wo5vaaWiG7oj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