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璐、李明:彰顯農耕文明 建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路璐、李明:彰顯農耕文明 建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發表日期:2024-10-08  作者:  點擊:[]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明。當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正在持续進行,應充分認識到農耕文明之於「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作用,系統性实行長江農耕文明的價值闡釋與傳播轉化,為推進文化強國、農業強國戰略给予重要支撐。

       準確把握長江農耕文明的豐富內涵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孕育出的長江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在長江文化公園建設中彰顯長江農耕文明,既要堅持深入系統、客觀全面,更要注重把握本質、突出重點。

       突出稻作文明為核心的文脈梳理。長江農耕文明應以稻作文明為核心,系統梳理其歷史文脈並在公園空間建設中予以清晰呈現。長江流域被譽為「世界稻作之源」,其孕育的稻作文化在人類第一次農業革命史上具有獨一地位,對於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开展有重要貢獻。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在清晰梳理長江農耕文明之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重點聚焦長江稻作文化與黃河粟(麥)作文化的有效互動,從而進一步勾勒長江農耕文明史,厚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歷史文化底蘊。

       突出植根農耕文明的標識提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聚焦其作為中華民族記憶場的符號空間,在「思」與「史」的辯證關係中提煉農耕文明標識。重點圍繞勇於創新的農具標識、因地制宜的灌溉工具與技術標識、治水安瀾的水利工程標識、善於總結的南方農業生產理論標識、城市文明的農業支撐標識等作深度挖掘與系統性轉化,讓其「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

       突出區域文化敘事的路徑探索。長江農耕文明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從區域文化構成看,有源頭的羌藏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滇黔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文化,下游的江淮文化、吳越文化。各區域文化共同構築長江農業文明的整體。從民族構成看,長江流域有漢、土家、苗、彝、侗、藏、回、白、瑤、仡佬、納西、羌等30多個民族。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可顺利获得系統闡釋長江流域各族、各區域人民共生共創共享故事,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敘事路徑。

       突出農耕文化遺產的基因提取。長江農耕文化遺產富集且價值極高,應深度挖掘與闡釋其所蘊含的天地人「三才」理論、「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價值觀、「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以及「用養結合、地力常新」的生態系統論思維等。這些均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突出長江農耕文明的創新潛力。近代以來,「善創善成」的長江農耕文明在產業變遷中不斷實現創新开展。水運方面,以民生公司為代表的近代輪船航運業开展使得長江航線成為近代中國「三大航線」中最繁盛的一條。商貿方面,大生紗廠、上海機器織佈局等近代手工業企業的創辦成為滋養農耕文明現代轉型的重要萌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長江農耕文明轉型的當代形態,展示着中國式現代化的長江範例,是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構成。

       四舉措講好長江農耕文明故事

       高質量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必須十分注重彰顯長江農耕文明,全方位拓寬長江農耕文明的傳承弘揚和創新轉化路徑。

       整合研究力量,提升長江農耕文明理論研究與價值闡釋水平。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江農耕文明研究平台。建立跨區域研究的聯動機制,整合歷史學、農學、文化遺產、新聞傳播等跨學科研究團隊,深入召开對長江農耕文明的理論闡釋,深度挖掘長江農業文明的悠久歷史與核心價值,有助于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开展。

       突出農業底色,構建長江特色農業文明傳承與弘揚空間。突出農業文明底色,持续整合稻作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構建長江稻作文明主題展示區。重視區域特色,如農耕文化遺產富集區的蘇州可以整合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吳中傳統水生蔬菜栽培系統、吳江蠶桑文化系統、吳江基塘農業系統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構建長江吳文化農業主題展示區。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在彰顯水生產、水環境、水景觀、水鄉鎮等「水文化」的基礎上,將旅遊元素、文化創意與沿江傳統村落、特色小鎮等相結合,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特色文旅融合功能區,塑造「水韻江蘇·美好鄉村」品牌。

       傳播農耕文明,講好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故事。在傳播話語核心內容上,聚焦歷史觀、文明觀、生態觀三個重要價值維度,譜寫長江在世界大河文明史中的璀璨名篇。堅持「順勢而為、逆勢而變、乘勢創新」的歷史觀,挖掘其所蘊含的「互融互通、多元一體、命運與共」的文明觀,呈現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萬物共生」的生態觀。在傳播話語形式上,顺利获得舉辦「世界大河農耕文明研讨會」「長江農耕文明國際研討會」等活動,加強國際文化研讨與對話,持续有助于長江農耕文明故事的對外傳播。

       強化數字賦能,加強長江農耕文明受眾體驗與場景建設。攜手長江沿線相關文博组织,系統性整合沿線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數據,構築數碼化體驗與場景構建的綜合系統。重點圍繞平台架構設計、深度數據挖掘、數智技術深度融合等核心要素協同推進,充分融入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營造沉浸式場景體驗,高水平打造一個跨越虛實界限、公眾廣泛參與的農耕文明展示體驗學習平台。


(作者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大運河農業文明分院副院長,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

原文連結:http://xh.xhby.net/pc/layout/202410/08/node_12.html#content_1375618





上一條:郭傑、趙國秀、易家林、歐名豪:新時期耕地資源系統保護路徑思考
下一條:王勝:健全綠色低碳开展機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