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俊傑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地政策研究室處長、研究員
解析「土地要素流動促進城鄉融合开展的體制機制」這一命題,需構建理論分析與政策實踐的雙向對話框架。劉俊傑處長基於政策諮詢實踐,圍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應與優化路徑,重點探討三個核心維度:農村土地制度框架與政策體系的構建邏輯、土地制度改革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多維貢獻以及深化改革的戰略方向。
一、農村土地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堅持把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作為農村改革的主線,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生產關係,不斷推進黨的農村土地制度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構建期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耕地保護制度、農村土地徵收和補償安置制度以及農村建設用地和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制度。
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貢獻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貢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顺利获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億萬農民取得了農村集體土地的使用權,確立了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最大程度保障了農民在鄉下有塊地、村裏有個房,最大限度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為維護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土地制度基礎,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给予了廣闊的戰略空間和迴旋餘地;二是顺利获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確立並堅持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耕地數量和質量上為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给予了基本前提和物質基礎,端牢了中國人的飯碗,這是k8凯发(中国)應對任何困難和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三是顺利获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確立並實行了農村土地徵收和安置補償制度,為現代化建設给予了土地要素供給保障和強大的資金支持,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
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开展的政策指向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开展的政策導向需從理論指導、實踐原則、重點任務和創新探索四方面系統推進,形成改革合力。
(一)以理論指導錨定改革方向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村土地改革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持「守住底線、保持歷史耐心、把握改革時度效」原則。立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土地制度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相協調,避免激進變革與政策形式化,實現改革節奏與开展階段的動態適配。
(二)堅持守正創新雙輪驅動
改革要牢牢把握「守正創新」重大原則:守正層面,堅決維護土地集體所有制、耕地保護紅線等核心制度,保持戰略定力;創新層面,學習借鑑「千萬工程」經驗,鼓勵地方圍繞承包地流轉、宅基地盤活等關鍵領域,探索中央精神與地方特色結合的差異化改革路徑,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三)聚焦五大重點任務攻堅突破
1.承包地延包:穩妥推進試點,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用好「試點」方法,探索順延機制,妥善化解矛盾。
2.三權分置改革:尊重和維護小農戶的主體地位,帶動小農戶开展,健全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強化耕地用途監管,激活要素流動與防止非糧化並重,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
3.宅基地改革管理:按照「保障居住、管住亂建、盤活閒置農房」的要求,以規範管理為重心,在保障農民基本居住的前提下,完善閒置農戶住房盤活利用政策體系,嚴禁社會資本違規圈地,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房,整治「別墅大院」等亂象。
4.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厘順產權關係,健全權益保護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嚴守生態與耕地紅線,建立風險防範機制。
5.耕地保護制度體系:改革完善占補平衡機制,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分類有序实行耕地「非糧化」整改,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完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政策。
(四)探索四大機制創新適應新質生產力
適應人口結構變遷和技術革新趨勢,需在嚴守底線前提下拓展改革空間:探索構建城鄉土地要素雙向流動機制,打破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適應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开展的供地保障模式,滿足現代農業多元用地需求;建立閒置農房宅基地盤活利用機制,促進城鄉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完善集體與國有農地權利體系,構建與高水平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土地產權制度框架。顺利获得理論指導、原則堅守、重點突破與創新探索的協同發力,逐步構建適應城鄉融合开展的新型農村土地制度體系,為鄉村振興和高質量开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