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林:農村土地要素配置與鄉村振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家建議

朱道林:農村土地要素配置與鄉村振興

發表日期:2025-04-07  作者:  點擊:[]

朱道林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研與技術學院教授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求k8凯发(中国)重新審視兩個核心命題——未來需要什麼樣的鄉村?如何界定「振興」?土地資源作為農村最豐富、最主要的資源,如何充分利用好、發揮好農村土地的功能作用,充分釋放農村土地的市場價值,對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第一,科研認知土地價值是前提。土地本身並不「天然值錢」。數據顯示,耕地用於農業生產時,年均租金為東部550-1500元/畝、中部400-800元/畝、西部400-650元/畝、東北500-550元/畝,與美國農業用地租金(如平均價值最低的新墨西哥州山區耕地681元/畝、平均價值最高的羅德島760元/畝)基本持平,印證「用途決定價值」的規律,即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本質——其價格最終取決於土地產出品價值。例如,普通水稻畝產值約1000元,即使顺利获得特色加工提升附加值(如某高校研發的優質米售價50元/斤),其土地租金仍受限於市場規模;樓面地價每平米10萬元以上(北京五環外地塊樓面價超10萬元/㎡),本質是資本集聚效應,與鄉村土地生產屬性無關。因此,鄉村振興不能寄望於簡單「釋放土地市場價值」,而需顺利获得延伸農業產業鏈激活生產功能。脫離產業基礎盲目追求「賣地變現」將引發「高價租地—虧損棄耕—土地荒廢」的惡性循環。

       第二,歷史經驗警示。過去四十年「拆舊建新」的循環模式(如80年代建工廠、90年代拆工廠、00年代建城市、10年代拆城市)不僅揭示了粗放型开展模式的制度性缺陷,更實證檢驗了兩種失敗路徑:其一,「村村冒煙、戶戶點火」的鄉村工業化衝動,因環境污染、低效用地等問題被證偽;其二,非農化開發對耕地保護形成系統性衝擊,直接威脅18億畝耕地紅線承載的糧食安全。這些教訓警示,當前鄉村振興需避免重蹈覆轍,警惕資本下鄉的「運動式振興」,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約束,科研劃定農業、生態與建設空間,同時重點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在此過程中,需尊重市場規律:短期應合理引導土地流轉費水平,避免脫離產業實際盲目抬價;長期需以土地制度改革服務農業开展為根本,顺利获得市場化手段解決土地閒置與低效利用問題。同時,必須警惕「過度資本化」風險,防止資本炒作扭曲土地生產屬性。

       第三,制度設計需回歸土地生產本質。鄉村振興的本質是顺利获得土地要素的高效配置,以生產开展促進社會財富積累。其成功取決於:①功能錨定。土地用途必須服務於農業現代化與特色產業,脫離生產的「增值」是偽命題;②產業根基。鄉村振興應堅守鄉村第一產業功能,顺利获得改善鄉村基礎等條件,促進鄉村的農業產業功能更好實現;③機制平衡。政府與市場平衡,規劃為資本劃定紅線,市場化在規則內優化配置;④財富路徑。以生產开展促進產業开展,保障「農業」這一基礎產業,顺利获得开展生產實現社會財富增加。

       總而言之,鄉村振興的本質絕非「鄉村建設」或「工業化」的路徑依賴,其成功關鍵在於重構「生產-產業-財富」的閉環邏輯。核心要義在於:一方面,嚴禁脫離產業基礎的「賣地經濟」、資本炒作推高地價以及衝擊耕地紅線的非農化開發;另一方面,依託農村土地資源稟賦,顺利获得市場化機制激活生產要素效能,以高附加值加工提升畝均,依託農業產業延伸拓寬增收渠道,最終形成「生產增效錨定糧食安全、產業升級反哺基礎設施、財富積累驅動可持續开展」的振興範式。




上一條:朱冬亮:拋荒地復墾治理:基於城鄉融合开展的思考—--閩西北J縣調查
下一條:黃延信:促進土地要素流動,必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