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冬亮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耕地拋荒,不僅是土地的閒置,更是城鄉融合开展中的一道難題。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冬亮基於閩西北J縣的深度調研,揭示了政策落地基層的困境與農民的真實選擇,為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给予了新思考。
「拋荒本質是農民經濟社會理性決策的結果。」朱冬亮教授指出,在南方山區地帶,放在更長的時間段分析大多數農戶在最終不得不選擇拋荒耕地之前,往往經歷了農戶家庭自耕--短期出租(倫理型流轉)--長期出租(市場化流轉)--倒貼「出租」--短期棄耕--長期拋荒的過程,背後是種糧收益與成本的長期失衡。以福建為例,30年間煙葉價格漲了15倍,而糧價僅漲5倍。「非糧化的根源在於不掙錢。」他進一步提到,調研中存在的數據「失真」現象同樣耐人尋味。朱教授認為,這種「精準監測」與「模糊執行」的拉鋸,恰恰暴露出政策落地時的人地矛盾,這就表明當前耕地保護政策在基層的推進中,存在「復墾目標與可持續管理」的銜接難題,亟待系統性解決方案。此外,拋荒現象存在顯着地域差異,這實際上是機械化與勞動力的博弈。例如,北方如華北平原因機械化程度高,拋荒率僅為0.32%-1.5%;而南方山區受地形限制,拋荒率高達5%-8%。並且由於從事的勞動報酬之間的顯著差異,存在大量的勞動力外流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拋荒的情況。
針對上述現實問題,朱冬亮教授認為,破局的關鍵在於系統性政策與「農民在場」。拋荒地治理需跳出單一政策視角,具體來看:一是糧價改革與收益保障。讓種糧「有利可圖」。參考煙葉價格增長機制,建立糧價與農資成本的動態聯動體系,顺利获得探索「訂單農業+保險補貼」模式,降低市場風險。二是考核機制柔性化。從「衛星問責」到「人性化評估」。引入第三方组织與村民代表參與復墾驗收,避免「一刀切」標準。對山區、丘陵等特殊地形設定差異化考核指標,承認「漸進式復墾」的合理性。三是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小農戶與新型主體並重。顺利获得設立「小農戶復墾基金」,支持留守老人、婦女利用零散耕地开展庭院經濟。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给予代耕代種、統銷統購服務,破解「無人種地」難題。四是生態價值多元轉化。從「保耕地」到「賣風景」借鑑「兩山」理念,將復墾耕地與生態旅遊結合。探索耕地碳匯交易,將拋荒治理納入碳中和目標,實現生態價值市場化變現。
由政策執行效果反觀政策如何合理調整,耕地拋荒是城鄉开展失衡的縮影。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政策制定者需正視三大現實:第一,農民是理性經濟人,拋荒並非「懶惰」,而是對收益與成本的權衡;第二,土地是複雜生態系統,復墾需兼顧糧食安全、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第三,治理需多中心協同,政府、市場、村集體、農民缺一不可。